新闻深呼吸+ | 一条河 一座机场 一代新国人

1976至1985年间,新加坡不断突破城市与国家发展的天花板。从城市优化、文化重塑到经济复原,这十年见证一个新国家如何从基础建设迈向全球格局。  

从一条发臭的河流,到一座举世闻名的机场,新加坡在1976年至1985年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城市跃升。这十年间的三个转捩点——城市优化、文化重塑和经济复原,为新加坡日后成为全球典范国家奠定基础。  

1977年,时任总理李光耀宣布清理新加坡河和加冷河,目标是在十年内将这两条黑臭河流转变为可持续的清洁水源,也象征着城市文明的迈进,最终为滨海湾蓄水池和今日的旅游区铺路。

1981年启用的樟宜机场,更让新加坡在宜居城市之上,迈向“全球枢纽”之列。机场取代巴耶利峇机场,提高了运能与服务水平,也吸引大批旅客到访和企业落户本地,标志着新加坡已准备好走向世界。

从清河到打造世界级机场,这些城市工程不仅提升本地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加强新加坡在全球舞台的竞争力。

重塑文化认同

在国家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同时,新加坡政府也积极推动社会文化建设,以塑造统一认同和促进多元融合。

1979年,政府相继推动“讲华语运动”与“全国礼貌运动”。讲华语运动旨在推动以华语作为沟通桥梁,强化族群内的凝聚力。这项运动在学校、媒体、职场全面推行,配合双语教育政策,成为国家语言统一的重要一环。

同年启动的全国礼貌运动,则鼓励在密集城市生活中保有体贴与和谐精神,推动社会素养提升。官方吉祥物“礼貌狮子新雅”更成为许多国人童年的集体回忆。

首次经济衰退  练就韧性体质

1985年,新加坡遭遇独立后首次经济衰退。因全球贸易放缓、建筑业疲弱及新泛电事件引发连锁冲击,本地失业率攀升至4.1%。

面对冲击,政府果断应对,由时任副总理吴作栋带领改革,实施降薪与冻结工资等措施,让新加坡经济在1986年迅速复苏。这次考验不但强化新加坡经济体质,也提升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信任基础。
 

更多相关最新消息和报道,请点击《SG60》专页

相关标签
  • 新闻深呼吸+
  • 8world Stories+
  • SG60
  • 新加坡60
  • Singapore 60
  • 新闻深呼吸+

    呈现我们身边小人物的故事:他们不分年龄,不畏困难,坚持信念,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带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快乐和满足。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