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依然严峻,而自我激进化仍是我国面对的主要威胁。受访学者表示,年龄介于15到20岁之间的年轻人更容易受到激进化的影响。
内政部内部安全局发布的《2024年新加坡恐怖主义威胁评估报告》指出,自2015年以来,我国有52人自我激进化,并在内部安全法令下接到限制令或拘留令,其中13人未满21岁,最年轻的只有14岁。自去年7月发布上一份报告以来,就有两名年仅14岁和16岁的少年,以及一名33岁的女子在内安法令下接到限制令。
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政治暴力与恐怖主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杨曜任就表示,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迹象。
他告诉《8视界新闻网》,这一趋势主要归因于年轻人接触社交媒体的机会更多,以及青少年因心理成熟度较低,更容易受到暴力的影响,无法很好地调节冲动和情绪。
“如果没有父母或学校的监督,他们很容易出现我们所说的反社会行为,所以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年龄段。”
如何防患于未然?
同样来自南大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的古纳拉特纳教授(Rohan Gunaratna)指出,人们应该认识到恐怖主义有年轻化的趋势,而家长是监督孩子的重要一环,他们应该参与预防和打击暴力极端主义的计划。
他认为,应该对家长加以培训,让他们得以从思想、行为和衣着的变化中,识别激进化的迹象。
杨曜任指出,应该注意的迹象包括反社会行为、自我孤立、隔离主义信仰(segregationist beliefs)。
他表示,无论是孩童还是成年人,只要他们表现出与世隔绝的迹象,就是激进化的指标之一。
不过,他也强调,一开始不应立即假设那是激进化的问题,而应该先通过各种社交活动帮助这些自我孤立的人。接着,父母也可进行干预和辅导,帮助孩子建立更开放的心态。若是无法应对,则可联系当局求助。
以巴冲突引发强烈情绪 但在东南亚相对受控
报告也提到,去年10月爆发的以巴冲突,导致全球面对的恐怖主义威胁升级,我国也受到波及。
对此,杨曜任表示,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冲突的确激发了强烈的情绪,但在东南亚仍相对受到控制。
他认为,这些情绪仍主要停留在激进主义阶段,而未真正演变成恐怖主义。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欧洲和美国,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他也指出,这场冲突显然引发不少情绪,而人们情绪激动时,可能无法理智地参与辩论,这是我们可能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