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局表示,骨痛热症第一型病毒病例上升,加上伊蚊大量繁殖,我国年底或出现高度传播;厄尔尼诺现象促使温度升高,也可能加剧情况。
根据国家环境局2022/2023年年度与可持续发展报告,截至今年9月中旬,环境局已经在全岛进行了约59万1000次蚊虫检查,结果发现了约1万3700个蚊子滋生处。
在骨痛热症活跃区中,约68%的伊蚊滋生在住家内,29%在公共场所,1%在建筑工地,另外2%在其他场所。
据早前报道,本地截至9月25日共有69个病例活跃区,其中九个是黑区。自今年初以来,本地已出现超过7000起骨痛热症病例。
骨痛热症病毒类型也有所改变,由曾在近十年前肆虐的第一型取代第三型。
当局表示,随着第一型病毒病例上升,加上伊蚊大量繁殖,我国年底或出现高度传播。厄尔尼诺现象促使温度升高,也可能加剧情况。
积极对抗伊蚊
当局近年来展开并扩大伊蚊绝育试验计划(Project Wolbachia),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目前范围已涵盖约35万2000户家庭,等同于本地四分之一的家庭,惠及100多万名居民。
在这同时,当局也积极通过同社区伙伴合作,向人们宣导伊蚊相关知识,并教育人们如何采取防范措施,今年约十个月以来已经举办了超过650场相关活动。
向建筑工地开334个罚单
至于企业和业主这方面,当局一共针对蚊虫滋生,向业主采取了约5200次执法行动,同时也向建筑工地开出334个罚单和73个停工令,另有54名承包商因屡屡违例而被控上法庭。
当局吁请业者和民众定期查看环境局网站,或使用myENV手机应用系统,留意骨痛热症活跃区地点和伊蚊数量多的地方,共同合作对抗骨痛热症。
持续监测其他蚊虫传播疾病
与此同时,当局也持续对其他蚊子传播疾病,如兹卡(Zika)和基孔肯雅(Chikungunya)进行病毒监测。
本地今年共通报了26起兹卡病例,其中15起来自高文感染群,目前已经没有其他兹卡感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