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天(5日),本地今年来共通报超过6200起骨痛热症病例,国家环境局警告,病例可能会激增,公众必须立即采取防范措施。
国家环境局的文告说,当局过去两个月发现有越来越多骨痛热症病例感染了第一型病毒。今年7月,感染第一型病毒的病例占大约55%,比原本流行的第三型病毒多出将近两倍。根据以往的经验,原本不流行的病毒类型占比开始增加,意味着病例会在接下来几个月激增。
环境局也说,截至昨天(5日),本地共有48个活跃病例集中区,当中13个出现10起或以上的病例。其中,出现29起病例的科学园通道和出现24起病例伦多环道,传播速度都很快。
而在大巴窑一带的大型病例集中区,情况不见舒缓。
伦多环道附近的居民和店家感到担忧。
一名居民说:“前几天我是发现有蛮多蚊子,我们在上面休息有五六个一直咬我就觉得很奇怪。”
另一名居民说:“担心一定会,最重要是就是家里的水不要留住,要倒掉,要倒,反过来就没有事情。”
附近的宏茂桥太和观医院将持续展开定期的防蚊灭蚊行动。
太和观医院转型办公室主任梁光荣说:“我们每周都会进行定期的例行检查,以及对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的维护工作。作为我们对社区的承诺的一部分,如果情况需要,我们将加强防蚊措施。”
负责这一区事务的议员叶汉荣表示,接下来将加强防蚊工作,以更好地照顾居民的健康。
他说:“如果是在有地住宅的居民,我们会跟卫生部还有国家环境局在公园还是在路边要检查多一点,看有没有积水。”
环境局说,在病例集中区,住家内发现的伊蚊滋生处占将近七成(大约68%),公共场所占大约三成(29%),建筑工地和其他场所则只占3%。
对此,环境局吁请居民和社区携手防止蚊虫滋生,从而减少伊蚊的数量。
当局正同病例集中区的市镇理事会和跨机构骨痛热症工作小组合作,遏制病毒在这些地点传播,包括喷洒灭蚊剂。自今年5月的高峰期开始,当局也同基层领袖、社区伙伴和义工合作,举办了超过380次的外展活动,呼吁居民采取措施,防止蚊虫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