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特写 | 一支歌唱视频 让她饱受网暴

小女生满心期待地将歌唱视频上传网络,换来的却是无情的抨击与伤害。

这是音乐爱好者黄慧恩年少时期的经历。如今29岁的她,经历多年的网络攻击与校园霸凌后,终于走出阴霾,用音乐传递勇气与希望,给有相同经历的人。

从三岁开始接触音乐,到赢得歌唱比赛、自创歌曲,黄慧恩的成长几乎都与旋律相伴。她笑言,唱歌是她讲故事的方式,也是表达情感的出口。没想到,带来快乐的音乐,却成了他人用来伤害她的工具。

16岁那年,她首次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上传与朋友合作的翻唱视频。那是她充满热忱的起点,却也成为伤害的源头。

“有人留言给我的朋友说:‘你为什么跟她合作?你独奏会更好,她只会拖累你。’”

那是她第一次面对恶意留言。年少的她不知所措,陷入焦虑与自我怀疑:“我停止上传视频,不再有自信了。我害怕分享给别人看,怕遭人嫌弃。”

网络霸凌的隐蔽性让伤害更难被察觉。调查显示,新加坡青年每天平均花八小时使用手机或电脑,虚拟世界的匿名性,往往成为施暴者的保护伞。

事实上,网络攻击并非黄慧恩第一次面对霸凌。中学时期,她就曾被同学取笑、戏弄甚至孤立。

“他们觉得好玩,以作弄我为乐。渐渐地,玩笑就变成霸凌。”她回忆时说。

她说,小组作业时,同学们常利用她承担比别人更多的功课,还会在言语和行为上羞辱她。若她稍作反抗或向师长求助,施暴者就会变本加厉。

家庭教育指导师韩美琪指出,许多孩子未意识到自己正在霸凌他人,“他们觉得只是好玩。”

她解释:“如果被对待的一方已经清楚表达不喜欢这种行为,但加害者仍继续,这就属于霸凌。”

多年后,黄慧恩仍背负心理阴影,对人际关系充满恐惧。她在心理治疗师的协助下,逐步面对创伤,也意识到自己的社交焦虑,源自过去的伤痛。

如今的她重新拿起乐器,唱出自我疗愈的旋律。

“被霸凌的人,你们并不孤单。不要气馁,把事情告诉可信任的人。你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应对的方式。”她说。

她也希望施暴者能以更健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相关标签
  • 星期二特写
  • Tuesday Report
  • 少年Z的烦恼
  • Troubled Youths
  • 霸凌
  • bullying
  • 网络霸凌
  • cyberbullying
  • 青少年
  • youths
  • 心理健康
  • mental health
  • 星期二特写

    诉尽世间事,触动万人心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