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特写 | 孩子躲房不出 父母错过成长岁月

一道门,断绝了他与世界,也隔开了父母的心。

蔡先生的儿子已经在房里待了两年多,完全不出房门、不说话。

“过了发育期,他一定长得比较高,也应该变声了,可是我们没办法看到。”蔡先生语气中流露着沉痛。

蔡氏夫妇共有三个儿子,二儿子今年15岁。自小六会考后,二儿子的情绪与行为逐渐变化:一开始只是外出时显得焦虑不安,升上中学后开始拖延上学,最后干脆将自己锁进房里,不再与人接触。

“不是我们不想跟他沟通,而是他不愿意跟我们沟通。”蔡先生无奈地说。

他记得儿子小时候和一般孩子无异,和兄弟相处融洽。自我封闭的迹象加重后,他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却得到了令他至今难以释怀的回应。

“医生说,我们实在无能为力。”这句话,成了他多年的痛。

事实上,像蔡家这样的情况,在新加坡并不罕见。据2023年统计,本地约有1万7000名年龄介于15至24岁的青少年不升学、不就业、不接受培训,其中部分人长时间独自封闭在房里,被称为“隐蔽青年”。他们不是懒惰,也不是叛逆,而是失去了面对现实世界的勇气。

飞跃社区服务首席社工杨成新指出,隐蔽青年的形成往往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有些人觉得社会步伐太快,自己无法融入;有些在学校或社交圈受到挫折或排斥;加上网络世界带来的安全感,不少人会觉得现实世界反而更难面对。

杨成新说,家人的理解与接纳,是帮助他们走出来的第一步。

“设法从他们的爱好和兴趣,了解他们要的是什么、他们想成为怎样的人。透过不同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和有意义地贡献这个社会。”

为了让孩子能够再次走出来,蔡氏夫妇求助社工,学习如何在“距离”中表达爱。

他们每天准备三餐、放一瓶水在儿子的房门口;每晚九点,全家关灯,为他留出独处与洗漱的时间。

夫妇俩也记录儿子每日的餐食:“食物方面给他补充一些营养,增强他的免疫力。”

“这两年,我们一直给他的讯息,就是无限的爱……然后给他无限的空间,希望可以帮他度过这不容易的阶段。”

相关标签
  • 星期二特写
  • Tuesday Report
  • 少年Z的烦恼
  • Troubled Youths
  • 青少年
  • youths
  • 心理健康
  • mental health
  • 星期二特写

    诉尽世间事,触动万人心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