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废弃物的成本持续高涨,从商业考量来看,回收业者未来有可能反过来向顾客征收费用。
新加坡固废管理及循环协会执委会成员郑琪铭解释,回收价值是以重量来计算,回收物品吨数越高,利润也会相比增加。也正因如此,回收量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重量,业者才有利润。因此,在固定的人工费、车费等成本持续上涨,而回收量却没有同比增加的情况下,业者整体回收的成本增加,若要有利润,未来人们可能须付费请业者来回收。
回收率跌不代表大众环保意识薄弱
国家环境局最新报告显示,新加坡回收率继续呈下降趋势,2014年到2024年我国每人每日制造的住家垃圾减少了超过20%。不过,整体回收率却是从60%减少到50%。
对此,淡马锡理工学院应用科学学院的城市永续研究中心主任缪凰博士解释,主要原因在于建筑垃圾整体减少,因为建筑垃圾的回收率可高达99%,回收量一减少就直接影响本地总体回收率。
“这并不代表大家的努力没有成效。其实是大家的努力有成效,应该提升更多的意识继续努力。”
慈济基金会(新加坡)副执行长马庆华说慈济在本地环保点观察到一样的趋势。从2017年到2024年期间,每年的回收物总量从600多吨减少到100多吨,当中纸类占了大约45%,其次是衣物和玻璃。
不过马庆华依然保持乐观,认为慈济的回收量减少其实不意味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就低了。
“2017年到2020年受过慈济环保的教育,或是到我们慈济环保点的人数平均一年大概是1万3000人。但是在疫情之后,我们就是大力推动这个走入邻里社区去做这个教育。所以疫情之后,走入我们环保点的人数是大量的提升到2万1000人。”
纸张回收率大幅下滑
根据国家环境局数据,纸张回收率在过去十年从52%大幅减少到32%。慈济基金会的数据也是一样的趋势。
新加坡慈济环保站所回收的纸类物品在八年间减少了五倍之多,主要是因为疫情期间推动数码化,少用纸张,尤其是报纸少了很多。如今环保站更常收到纸箱纸皮,多数来自产品包装,说明人们的消费其实没有减少。另外,玻璃的回收比例也从9%增加到12%。主要是因为经过宣导,先有更多公众知道玻璃可以回收不过。
郑琪铭认为纸类回收率大跌和回收的程序也有关系。
“相比十年前,以前的废纸比较多出现在商场或者超级市场,回收商直接就大量的回收,这样回收率会非常高。可是现在的趋势比较(多是)网购,比较多纸皮纸箱到了家里,如果意识不高的话,就等于没有回收了。即使回收的话,蓝色回收箱还可能有污染。”
要提高回收率 个人须改变生活习惯

从个人层面来说,要做到环保就得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再循环手工艺老师林丽华身体力行,平时会把果皮做成酵素,也会把洗菜水留下在厕所使用,不管看到什么废弃物,第一个想到的都是怎么把它们重新利用,做成手工艺品。
她的手工艺品包括把米袋织成环保袋、用铝罐拉环或三合一咖啡袋制成小手包等等。林丽华说,她认为很多废弃物品丢了会很浪费,这也启发她从十多年前就开始以各种有趣方式将废弃物做成可以再运用的物品。
平时她经常请朋友帮忙收集废弃物,也会和孙子一同制作再循环饰品,也曾将制作好的手工艺品捐给慈济基金会筹款。
食物垃圾制成建筑材料
淡马锡理工学院城市永续研究中心主任缪凰博士指出,近年来有更多业者愿意探讨如何再利用食物垃圾。她的研究就包括探讨把甘蔗渣和咖啡渣这两个相对较稳定的厨余材料加制成建筑材料,根据各种建筑材料的性质与用途去进行研发,未来说不定可以有散发着咖啡味的建材。国家环境局的数据就显示,食物垃圾的再循环率在十年间从13%增加到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