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加坡国立大学/张泽鼎
我们可以在古典诗词中找到诸多植物意象,古人在观察并了解植物的过程中,时常能够得到启发领悟,又或是将自身际遇、情感或意志投射在某些植物上。如在寒冬绽放、不与其它花卉争艳的梅花在古人眼中便成了坚韧、高洁等品质的象征;而竹子也因其笔直与多节的特性,于是便有了君子为人也该效仿它这般正直、有节气的说法。
身为一名扎根于新加坡这座“花园城市”的古典诗词爱好者,每天都被各种奇花异草包围,我也不禁思索——本地很多常见的植物是古典诗词中极少或从未出现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适合作为题材。虽然写的是旧体诗词,我们除了恰当承袭传统、致敬经典之余,也应该珍惜并正视自己身为一个现代人的见闻与思想。我之前已经写过一首关于棉花的诗,而下面两首旧体诗也是我的试验,记录了椰子带给我的灵感与联想:
椰子二首
炎暑当街多问斩,可怜怀璧众皆知。
从来清白坚贞者,不屈丝毫更见危。
在新加坡常能看见一颗颗青椰摆列在水果摊前,顾客能购买并让摊主当场切开顶部硬壳,以享用内部清甜的椰子水与椰肉。植物带给人的联想也不必都是唯美的。椰子在古时又因形似人头而被称为“越王头”,因此我有了颇为“血腥”的联想;而椰子生来就要被切开供人饮用食用,某种角度上也颇为无助无奈。椰肉洁白、椰子水清澈、椰壳坚硬,这些特质我觉得很适合与人的品格作比较。因此这首诗是以椰子喻人,赞誉人的清白与坚贞,也悲痛这些无辜甚至是高尚的人反而会无端招祸。
莫待枯容累孤直,春衫畅饮正值时。
心怀一捧家乡水,远渡重洋何足悲。
椰子树往往高耸且无旁枝,因此我觉得也能像松竹一般被用于歌颂“孤直”的品格。和上一首诗对比也不难发现,同样的特质可以引发截然不同的联想或解读。在这里,青椰的一身翠绿则被比作少年(春衫),而椰子青涩未全熟时汁水最多最清甜,正如少年最血气方刚、意气风发。趁椰子还青多采摘,不要等到椰子全变成干枯的褐色熟果、沉甸甸地压弯整棵树。这本身也是人生道理,所谓“莫待枯容累孤直”,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蹉跎岁月,更不能任由外界消磨最初的赤子之心与一身正气。
椰子这种植物也是靠果实漂洋过海或水体而传播种子、扎根别处,因此后两句也是赠予所有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人们,希望给他们一些勉励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