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加坡国立大学/陈楠
中学的“激情岁月”中,创作过一个与圣诞有关的故事。
中学的岁月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条条框框的束缚颇多;另一方面,仿佛天天有新鲜刺激的事,等着我去探索(或许是到了青春意动的年龄,又猛然大量接触网络,故而产生冲击)。如今回望,初中的我也呈现出一张变幻无常、模糊不清,颇为割裂的脸庞。
表面上,我是循规蹈矩的好学生,似乎按照父母与社会所期待的轨道,一步一脚印地前行。可稍微剥开那“营业”的面具,底下的样子就没那么标准了。这不仅是自我与外界之间的张力,亦是自己的不同侧面处于拉锯较劲的交战中,所造成的结果。
“纠结”与“认命”是2016年的关键词。对中二学生至关重要的一关,便是年底的分流考试。而我苦苦思量的,是文理道路的抉择所将带来之种种得失。
各位看官们是否早已迫不及待,想听听故事究竟说的是什么?容我简略总结如下:
拥有文学梦的中学少女高煊,对文学的热忱与追求,在母亲务实的考量中被贬得一文不值。这导致高煊在本应温馨欢乐的平安夜,独自在房里悒悒不乐。
高煊在心里念叨:“圣诞老人,快来救我!”
这梦想居然在下一刻实现了!白发苍苍、和蔼可亲的圣诞老爷爷倏地出现在窗口,邀请她踏上奇妙旅程。
高煊坐在由腾空奔驰的驯鹿拉动的雪橇上,仿佛踏入了全新的世界。然而好景不长,途中莫名的条条框框,令她感到窒息。
随后,圣诞老人邀请雪橇的客人逐个说出梦想,高煊自豪地宣告了自己的作家梦,却遭到贬斥;而另一位说要“好好读书,赚大钱,报答父母”的少年则得到圣诞老人的大力夸赞。这令高煊愤愤不平,直呼梦想没有对错之分。
所有的梦幻滤镜化为泡影,取而代之的是沉甸甸压在胸口的大石。真正令高煊震彻心魂的,是个惊人的发现:她意识到,圣诞老人在给成绩不理想、调皮捣蛋的小朋友施法,试图重塑他们的意志,让其符合大众预期。
我们的主人公又惊又怒,在她眼中,圣诞老人俨然成了“梦想刽子手”,只允许复制粘贴的“标准梦想”存在。高煊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论后,从雪橇上一跃而下。
睁开眼,她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床头桌上放着有母亲字迹的卡片,表达了对她文学梦的支持。恍惚中,她分不清刚才经历的一切熟真熟幻,现在的自己是醒了,还是依然在梦中……

疯癫纵情的少年岁月,欢笑与泪水俱为往昔,剩下真假难辨的记忆镌刻心上。(图:陈楠)
回想八年前的故事,已是中文系大四学生的我,不免唏嘘一番。高煊的痛苦和快乐,皆为我彼时处境的投射与升华。
白驹过隙,春风得意的时辰鲜而有之,落魄煎熬的时刻也不常来临,生活在平淡与琐碎中飞逝。
一年又一年,时光留下些真假难辨的记忆,或许给人添了智慧,可同时也多了沧桑。
许多人倾向于给梦想贴上“不切实际”的标签,说那是痴心妄想,是少年不知天高地厚的狂想。
梦想的确不一定能实现;破碎、夭折的梦想尤其苦涩疼痛。虽说如此,我们又何必以如此狭隘的态度去看待它?不是每件事都要追究效率与结果的。
我们可以踏上追梦的旅途,同时活在柴米油盐中;我们能够为梦想燃烧灵魂,也能在现实的磕磕碰碰中调整目标。
梦想成真固然甜蜜,如若落空,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更为可贵的,是在追梦的过程中洒下的汗水和泪水,付出的心血与激情。
圣诞来临,我的思绪回到了当年倾情写下的圣诞狂想故事。同时,内心升腾起一句话:
“什么样的灵魂需要什么样的养料,越是悲怆的时候,我越想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