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李欣融
朦胧的街灯在路边眨着眼,我一如既往下了巴士,走在回家路上,脑里无限回放着下午的场景,思绪绵绵不绝。
这几年,性格测试成了一股潮流,大家都很热衷于讨论。一次同学聚会中,聊起了大家的MBTI(性格测试)。问到我时,我说:“你们猜。”。
一位同学若无其事地问:“I?”(内向)
那一刻,我心头一紧。每次到了猜测性格时,我都期待人们会犹豫着:“你是E(外向)还是I?我想想……”
但是,有人也会直率地说:“你是I。”这仿佛利刃刺入我心。原来,这几年来,我那么努力地表现自己,在别人心里仍然是个“I”。
不知为何,当人家说我内向,我总是感受到浓烈的批评意味。内向者是否等同于失败者?
随着自己愈来愈成熟,我发现社会在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内向者——他们不被大众接受,是排斥于主流和集体体制之外的边缘人。内向者将在社会中吃亏、被鄙视,忍受欺凌。
为了做出抵抗,我展开了“外向计划”,让自己彻底蜕变。见到人热情聊天、校园里积极担任领导职位、参加歌唱比赛、每堂课都举手发言,卯足全力让自己外向。大人们说得没错,成长是残酷的,即将步入社会,总得练习伪装自己的艺术。
夜阑人静,脑袋总是格外活跃,思考一天的为人处事,想到三更半夜,我仍旧辗转难眠。我不禁羡慕起那些天生外向的人,他们不需要为了迎合社会,逼迫自己改变性格。他们的人生,过得比内向者轻松多了,赢在起跑线。
不过,他们却指望着内向者变得外向,往往不会理解,内向者要付出多少精力维持人际关系的点点滴滴。若是换位思考,要让外向者瞬间变得内向,他们是否能轻易办到?但他们也不需这么做,他们的性格已是社会模范。因此,他们永远无法体恤内向者所经历的酸楚。
曾几何时, “I”成了带有浓烈贬义的字母, 内向者都被标签为社恐,外向者则在社交圈子里大受欢迎,引以为傲。有时,我不禁纳闷:倘若内向者的本性不由得他们抉择,难道是他们的错吗?有时,我多么希望天生性格外向,那我就不必大费周章改变自己。
在突破舒适圈后,我依然不了解为何还会被视为内向者,于是和校园中“公认”的外向者说话,观察他们如何呈现自己。他们其实没有说很多话,有时还是我主动和他们搭话。
不过,为何别人觉得他们外向?我彻底明白了。他们在人群中神态自如、驾轻就熟,偶尔跳出来开玩笑,令人印象深刻。反之,拼命把每个沉默的空隙填满,反而不自然。一个人的神情,果然骗不了人们雪亮的双眸。
后来,我和一位内向的朋友约饭谈心。吃着吃着,她突然抬头对我说:“欣融,我真的很钦佩你,积极参加活动、上台表演,换成是我,不会有这种勇气。”
我会心一笑,凝眸瞬间,看透了人生哲理。
“没想辩解太多,别用外表解说我……”华晨宇的《我管你》始终贴近我心扉。每个人独特的性格,怎能草率地用“E”或“I”概括?这世界总是以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方式对人做出归类。难道性格也有三六九等之分,就不能是多姿多彩的吗?
若那最深层的自己无法为人所见,别丧气,因为你不需为了谁而强迫自己变成另一个人。纵然在他人眼里,不是外向者,那又怎样?这不代表你不能拥有绚烂璀璨的人生。外向者所有的成就,你照样能取得。就算在人们眼里是外向者,但把自己扭曲得不像自己,又有何意义?内向和人生的价值并不相悖,别让一个 “I”字母断定你的人生。
好想把手伸出,拥抱这世界所有内向者。或许,内向者要做的,不是逼自己脱胎换骨,而是要寻找平衡点。尊重自身的本性,但别让内向成为前进的桎梏。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内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