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加坡国立大学/李欣融
最近在大扫除时,我找到一本在小学时期写的日记。风儿吹起泛黄的纸张,翻到标题为“我的愿望”的一页,蜿蜒字迹写着:“我要长到1.80米!”。再往下翻,列满无数个长大后想从事的职业:“歌手、诗人、飞行员”……看到这里,我忍俊不禁。当时的我如此天真无邪!
或许,是童言无忌吧。
想必我们都曾经信誓旦旦地立下长大后的志愿,蓦然回首,才发现那些脱口而出的“心愿”,在现实面前,是如此不切实际。
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这则语录:“奔向月亮,即使没到达,也会落在星辰中央。” 或许好强是人的天性,毕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是个对待任何事情都很认真的人,追求卓越,不达成目标就不罢休。在人际关系中,我偶尔会与同学们产生摩擦,因为我会奢求别人把事情做得和我一样完美。
后来,我逐渐悟出了“妥协”也是一种可贵的人生态度。道教有个理念是“无为”,是指顺着自然的规律做事。所谓的“无为” 并非一种消沉的“躺平”心态,而是懂得与世推移。
这让我忆起了一段切身经历。中学时期,由于听信“理科前途无量”的说法,盲目“跟风”选修理科,结果成绩不太理想。上了高中,我果断地转为文科,而一切就此步入正轨,我也在A水准考试中金榜题名,满绩毕业。如今,每当想起这件事,我都会问自己:若是当时没有狠狠地做出转文科的决定,我还能取得现在的成功吗?我是否会因为所谓的“不放弃”,而永远被困在不喜欢的领域里打转?
兴许,失败未必意味着我们要加倍努力地往同个方向迈进,有时可能是在暗示我们往全新的方向出发。从小到大,老师总是告诉我们,失败后不能气馁,要坚持不懈。但我觉得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在于,我们还必须确保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努力不等于强求,当某样东西实在不适合自己,抽离反而是明智之举,继续努力只会走弯路。紧紧攥着错的不放,又怎能邂逅对的?
适当的执着,是倔强。过于执着,就是固执了。
不仅在学业方面,职业规划亦是如此。很多时候,最初立下的志愿,与最后从事的未必相同。我认识一位拥有写作才华的学姐,最后却和许多中文系毕业生一样,当上了华文教师。有一次,我试探了她的想法,问她为何不当全职作家,无需朝九晚五,多幸福啊!她却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作家是我的身份,但教书是我的工作”。经过一番思索,我仿佛领悟了什么。我才发现自己小时候立下的志愿:歌手、诗人等,都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无法维持生计的。
从童年时期到现在,我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巨大改变,从一开始抱有虚无缥缈的幻想,到后来渐渐沉淀下来,学会以理智且清醒的状态审视一切。与其立下好高骛远的目标,现在的我更倾向于设定具有针对性的目标。
最终,基于现实的考量,我们都被迫做出一定程度上的妥协。毕竟,人生不是乌托邦,取舍和退让是常态。懂得妥协,能让我们把生命图景看得更清晰,得知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对于即将从大学毕业的学生而言,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脚踏实地,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然而,这不代表听天由命,我们依然能在忙碌的罅隙中腾出时间追求爱好,寻找工作与生活、忙碌与休闲之间的平衡点。兴许,“完美”并非我们在童年时期编纂的一本本“桃花源记”,而是经过适度的取舍后,换来的让我们相对满意的生活状态。
生命中的一切,其实不都是一种相对吗?人生不可能万事顺遂,不是每样事情皆如你所愿。但愿我们都能放宽胸怀、秉持豁达的心境、接纳与拥抱生命里的瑕疵,活出一种相对完美的人生。
如果你对校园活动报道、文艺创作、视频摄制或播客录制感兴趣,欢迎加入投稿行列,让大家看见你的才华。获选作品不仅有机会发布在《好Young》教育栏目,还可获得礼券形式的稿费。有意投稿者,请看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