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昨天(8日)遭枪击身亡,作为在任时间最长的日相,安倍以强硬的保守派政策和“安倍经济学”闻名。
他在2006年和2012年两度当选首相,并于2014年与2016年两次成功连任,一直执政到2020年8月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复发而辞去首相一职。
作为一名保守派与民族主义者,他在执政期间通过激进的“安倍经济学”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但国内外对其效果的评价褒贬不一。
另外,他更企图修改日本战后的和平宪法,但直至辞职也无法实现。

安倍晋三与外祖父岸信介。(图:取自网络)
家族里三任首相
绰号“王子”的安倍晋三出生于政坛世家,外祖父岸信介与外叔祖佐藤荣作都曾担任日本首相。父亲安倍晋太郎曾竞逐首相落败,但曾出任外相。
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曾于1960年7月14日,在招待会后被一名老右翼分子用刀行刺,但最终逃过一劫。
安倍在1993年首次当选国会议员,2005年进入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Junichiro Koizumi)内阁,出任内阁官房长官。
2006年,52岁的安倍成为日本战后最年轻的首相。

(图:美联社/Koji Sasahara)
不过,当时的他就任仅短短一年,因内阁争议不断、丑闻频发,包括政府养老金记录丢失丑闻影响到5000万人,政府声誉受损。
隔年9月,上任才366天的安倍因溃疡性肠炎久治不愈,突然宣布辞职。
安倍在2008年重返政坛,2012年再度参选自民党总裁并获胜,并于2014年和2017年连任,成为日本历史上连续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
安倍在位期间争议不绝;接二连三的丑闻,导致安倍内阁支持率在2018年时持续急挫。

(图:法新社)
民族主义引发与中韩紧张关系
安倍晋三以国防和外交政策上的鹰派立场闻名,一向在中日关系问题上持强硬态度,长期以来一直试图修改日本的战后和平宪法。
他的民族主义观点经常引发与中国和韩国的紧张关系。2013年,安倍首次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遭到中国和韩国的强烈谴责,美国也对此表示“失望”。
安倍也多次否认日本的战争罪行,提出“日本战犯不是罪犯”的观点,还多次为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战争罪行开脱。
2015年,他推动了集体自卫权,使日本能够动员海外军队保卫自己和受到攻击的盟友。尽管遭到日本邻国甚至日本公众的反对,但日本议会还是批准了这一有争议的计划。

韩国前总统文在寅(左),中国总理李克强(中),日本已故前首相安倍晋三(右)。
图: STR / Japan Pool via Jiji Press / AFP
“安倍经济学”
为了重振日本20多年来停滞不前的经济,安倍在第一个首相任期内推行了“安倍经济学”的经济政策,包括负利率等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出,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司减税提供充足资金。
与此同时,安倍也通过鼓励更多女性、老年人和移民的参与来扩大该国迅速老龄化的劳动力。虽然实施初期显著提升了日本的经济,但随后增速放缓又引发了人们对“安倍经济学”的质疑。
安倍曾表示,目标是在2020 年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提高到 600 万亿日元,但这从未实现。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
图: 法新社/KAZUHIRO NOGI
抗疫措施备受批评
在冠病疫情期间,因政府的抗疫措施倍受批评,导致安倍的支持率下降,旨在促进旅游业带动经济复苏的计划也遭怀疑。
安倍在2020年8月28日因健康理由宣布辞职。而他在宣布辞职的四天前,才刚创下日本首相连续在任时间最长纪录。

安倍晋三2020年辞任日本首相,他在最后一次内阁会议中向阁员辞行。(A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