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正是德国人民迎接春季到来、感受天气逐渐转暖的时节,同时也是农民们开始收获农作物的季节。
随着大自然的复苏,人们心情也跟着变得愉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段时间除了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外,也是复活节过后一连串宗教节日的时候,人们会利用这些节日出外踏青或是与亲朋好友聚会。
而在华人社会里,5月则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立夏、小满,并准备进入芒种的时段。 那代表了日照增加逐渐升温,天气渐渐变得越来越炎热,因冷暖空气对峙、所以阵雨和雷雨会明显增多,尤其是在东南亚降雨频繁、暴雨增多。小满中的“满”指的是雨水之盈,意味着正进入梅雨季节。空气潮湿,天气闷热,容易滋生蚊虫。湿热之气到处弥漫,湿气最重。
然而,在80年前的5月,正如大地在春日的温暖阳光下重获生机,人们的心灵也即将迎来曙光。虽然二次大战的硝烟犹在,但希望的光芒却越发明亮。在欧洲和亚洲的战场上,武器的轰鸣与战火的燃烧未曾停息,但盟军与自由之斗士仍在不懈的奋斗中探索着胜利的可能。
欧陆与亚洲战火遍布
战争已经持续了许多年,而欧陆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由美英组成的盟军正秘密准备着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行动,原本正是要趁5月发难,却因为计划意外泄密可能败露而延期。
1944年6月6日,近300万盟军士兵横渡英吉利海峡后,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为击败轴心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计划在法国海滩立稳脚跟后,就朝东向着德国进攻,联合在东边的苏联军队一同围攻德国,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争。
而在亚洲地区,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东南亚被日本逐一占领,英国已经退到了缅甸与印度。此时的新加坡已经被日本占领了两年多,城市被改名为昭南岛,取昭和之名号,为天皇照亮南方的意思。在行政上,新加坡则成为大日本帝国的一部分,称为“昭南特别市”。 战俘则被遣送至日本占领的各地集中营 POW(可参考 最后的旅程 – 从Singapore到Kinkaseki 一文),而战前的港口设施,正被日本人利用着,纳入到他们运转的巨大国家机器内,维持着日本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势力范围。
盟军此时还在中太平洋地区苦战,试图沿着岛链夺取一个个小岛,逐步的反攻到菲律宾朝日本本土进攻,迫使日本人屈服投降,如同在欧洲一样,希望进攻到柏林,迫使德国人屈服。
此刻的新加坡乃至中南半岛还属于次要战场,像是暂时被遗忘的区域,老百姓只能在黑夜中静候黎明。他们不知道美军已从6月开始,自印度东北部出动B-29重型轰炸机执行作战任务,数个月后直击新加坡。虽然轰炸新加坡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还破坏了新加坡的基础设施,造成了平民伤亡,可是也有效的避免日本海军运用此地修护,相对减少了盟军在太平洋战争中面临的阻碍。
80年前的5月,战争的硝烟缭绕,烽火燃起,敌人的势力依旧强大,然而大地还是按着节气在运转,文化的习俗继续在流传,但同时,这个人类制造的战争也出现了一丝逆转的迹象,隐约露出了希望的曙光。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