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呼吸|彭菲菲】德国拼组家庭:当家庭变成一场拼图游戏

拼组家庭(Patchwork-family)在德国有增长的趋势,但也面对许多挑战。(图:Unsplash/Christin-Hume)

新功能!

听新闻,按这里!

我要听,按这里!

拼组家庭也面临挑战,比方如何适应新关系、怎么安排孩子的抚养时间,甚至连邮差送信都成了考验(笑)。

日前接获朋友结婚的喜讯,内心着实为她高兴。自她失婚后带着小孩也过了好长的日子,如今又能重拾幸福,尤其是对方是个带着小孩的父亲,更是能够体会那份甘苦,现在一群人将一起过上家庭生活,一个充满爱,但也充满挑战的新生活。

过去,家庭的定义很简单:爸爸、妈妈和孩子,大家一起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日子过得有条不紊。但如今,德国的家庭模式早已不同,传统的核心家庭不再是唯一选项,“拼组家庭”(Patchwork-Family)变得越来越普遍。  

“Patchwork”这个词源自英文,原本指由不同布料拼接而成的被子,如今也用来形容来自不同关系的父母和孩子重新组成的新家庭。这些家庭通常是因为父母离婚后再婚,夫妻双方各自带着前段关系的子女,重新组合成一个家庭。随着离婚率的变化、未婚同居的增加,还有法律制度的调整,这类家庭模式在德国已愈加常见。

离婚率跌因结婚率更低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约有12.9万对夫妻离婚,比前一年减少6.1%,是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的最低水平。乍听之下,似乎离婚率下降,但其实这主要是因为结婚的人也变少了——2023年的结婚数量是1950年以来的第二低。简单来说,现代人对婚姻的态度已大不相同。  

回顾100年前,结婚几乎是人生的标配,离婚反而既不容易,还要承受社会舆论压力,所以很多人即使过得不幸福,也会选择维持。反观现在,随着女性经济独立性增强,社会观念也更加开放,人们更倾向于以个人幸福为优先考量,婚姻不再是必须选项。

此外,未婚同居已经成为普遍现象。2023年,德国约有12%的家庭是未婚伴侣组成的,而单亲家庭的比例则约为20%,其中大多数由母亲抚养孩子。这意味着,家庭的概念正在拓宽,不结婚并不妨碍人们组建家庭。  

法律的改变提供保障 

社会观念在变,法律当然也跟着调整。例如,德国法律允许未婚伴侣通过《生活伴侣契约》(Lebenspartnerschaft)获得类似婚姻的法律保障,包括财产分配、继承权等。这样一来,就算不结婚,伴侣之间仍然能受到法律保护,这也让一些人对婚姻的必要性,产生了新的看法与想法。

此外,德国的共同抚养权制度也促进了拼组家庭的增长。许多离婚父母选择轮流抚养孩子,这意味着孩子可能一周住在爸爸家,一周住在妈妈家,有时候还要适应爸爸或妈妈的新伴侣,甚至是新的兄弟姊妹。这种“流动式”的家庭生活,让家庭关系更加复杂,但也更加多元。  

一个家庭门牌上有三个不同的姓氏,意示拼组家庭。(图:互联网)

邮箱上的姓氏大集合 

拼组家庭带来的变化,也体现在一些日常细节,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邮箱上的姓氏变多了!

在德国,邮差送信时不只看地址,还会确认收件人的姓氏是否和邮箱上贴的名字相符。如果名字不对,信件就会被退回。所以,拼组家庭的邮箱上,往往会出现多个不同的姓氏,例如我的这位朋友家的邮箱上,就必须贴三个不同的姓氏,确保所有家庭成员都能收到邮件。

现代家庭的多元样貌

拼组家庭也面临挑战,比方如何适应新关系、怎么安排孩子的抚养时间,甚至连邮差送信都成了考验(笑)。

人生就像一张拼布被,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拼接,组成最独特的图案。德国的拼组家庭,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最佳例子。

然而,这样的思维与社会现象,在仍然保留传统家庭核心观念的亚洲国家,恐怕是比较难接受的。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标签
  • 城市呼吸
  • patchwork family
  • 拼组家庭
  • 德国
  • Germany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