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本国家旅游局 (JNTO) 的数据显示,2025年2月,赴日国际游客数量达到约326万人,相较于2024年增长16.9%。京都府以541万名游客的数量位居第三。京都, 这座已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独特魅力,吸引成千上万国内外的游客前来朝圣?我们先从京都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建筑谈起吧。
一脉相承的梁柱记忆
不难发现,京都古色古香的寺庙和建筑,都采用了中式风格的木质结构设计,这风格是在唐代时期(公元618–907年)传入日本的。唐代是文化和艺术成就的巅峰,其木结构建筑以宏伟的规模、对称的布局和繁复的装饰而闻名。这些木结构建筑超越了地域界限,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在遣唐使团、外交、宗教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下,唐代木结构的元素被融入日本木结构建筑中,体现了在共同文化范式下高度的风格一致性。

名古屋古城的外城西铁门二之门的规模,虽不比中国的古城大门宏伟壮观,但它与旁边茂密的树木和樱花和谐互动,轻易地把游人带进自然的“禅”境里。(图:陈荣光)
然而,各国建筑木结构存在细微的差异。中国唐代木结构的特点是屋顶结构复杂,例如重檐飞檐,并饰有龙、凤、狮等中国独有神兽图案或雕刻。相比之下,日本传统木结构在呼应唐代建筑结构精神的同时,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体现在更为低调的屋顶设计和简约的装饰上。
化古为今的静谧之姿
日本传统木结构建筑在吸收了唐代建筑诸多元素的同时,也因地域和文化的不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日本皇家、贵族和武士家族的木结构建筑,屋顶和往外延伸的飞檐的弧度,不像中国古建筑明显,装饰也更少、更低调,外墙粉刷极少彩漆,尽量保留木材的天然原色。(图:陈荣光)
日本木结构建筑保留了中轴对称和厚重屋檐的设计,但细节处理更为简化,例如屋顶的弧度通常不如中国建筑那么明显,装饰也更为低调内敛。日本木结构建筑的空间布局,尤其是在寺庙中,往往更为紧凑,与周围宁静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此外,榻榻米、拉门(障子)和木制阳台等传统日本建筑元素,也使其与唐代建筑有所区别,体现了日本人对功能性和极简主义 (Minimalism) 美学的追求。
禅风流转,一院一世界
很多西方专家认为,极简主义是二战后,于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兴起的一种艺术流派,也被称为“极简艺术”。但我个人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日本才是极简主义的最初发源地。对日本人而言,极简主义并不像西方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需要被分析和钻研的艺术或设计派别,它只不过是他们追求理想生活方式的智慧中,一个自然组成部分。

日本人的含蓄、内敛、低调的性格可以从他们的建筑设计和布局显现出来。他们把最炫丽多彩的元素放在室内,不随意对外人炫耀财富。(图:陈荣光)
日本人的生活智慧又是如何孕育出来呢?
由于日本自然资源有限、国内冲突频繁、自然灾害猖獗,所以必须通过精巧又审慎的设计,避免材料资源浪费和确保可持续性。
另一个原由就是宗教文化影响。佛教禅宗起源于印度,在6世纪中叶经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深受禅宗的熏陶,日本建筑的设计融入了禅文化的美学理念。京都的町屋(machiya)以天然木材建造,体现自然材料深受日本人的青睐,反映了他们对融入禅宗文化后所产生的独特文化的认同感,更突显日本禅意建筑的简约与质朴。

町屋(machiya)中的坪庭(tsubo-niwa)。(图:陈荣光)
町屋中最具禅意与韵味的,当属位于两栋建筑之间的坪庭(tsubo-niwa)。巧妙善用有限的场地,既提升住宅内的采光,又改进狭窄空间的通风环境。同时,坪庭可当成过渡与缓冲区域,将人居环境与自然元素巧妙结合,营造出和谐共生的氛围。
正是这充满禅意、低调、简朴的小建筑,比起中国唐代富丽堂皇、气势宏伟的建筑,更平易近人、更容易让人有返璞归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感觉。这些元素,也是让人迷恋京都的魅力所在!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