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呼吸|彭菲菲】战火之外,我只想问候你的安好

以色列铁穹系统(Iron Dome System)的一处阵地。(图:彭菲菲)

新功能!

听新闻,按这里!

我要听,按这里!

我突然意识到,“在战火中生活”正是如此——在习以为常的恐惧里,仍用歌声与饭菜维系日常。

四月的以色列,阳光正好。 飞机降落在特拉维夫(Tel Aviv),机场里人来人往,大多是刚度假归来或准备出行的犹太人。 明明身处“战时”,却恍惚让人觉得和平已然降临。  

家家有兵的日常与沉重

老友S来酒店接我。多年未见,他精神尚可,只是眉宇间添了几道岁月与忧虑的刻痕。他的三个儿子中,两个正在前线服役。谈及战事,他语气平静:“如今的家庭,几乎没有不受影响的。”这句话轻描淡写,却沉重如铅。

街头上,穿军装的年轻男女随处可见,面容仍带着稚气。墙壁、灯柱、店铺外,贴满了被哈马斯(Hamas)绑架的人质照片——许多都是和他们年纪相仿的年轻人,照片上的笑容尚未褪色。

我问S的小儿子如何看待这场战争,他神色淡然却坚定:“我们必须战斗,因为被带走的,很多都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他的语气里没有激昂,只是在陈述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一刻我明白,在这片土地上,选择从来不多。战争不只是国家间的对抗,它渗入生活的每一寸,让十八岁的少年也不得不直面生死。  

风景战争与歌声共处

耶路撒冷(Jerusalem)却冷清了许多,往日的游客如潮水退去,古城显出几分萧索。而特拉维夫的变化令我惊讶——高楼林立,与十多年前判若两地。经济看似繁荣,却掩不住人们心底的不安。朋友带我去海边山丘徒步,碧空如洗,海风拂面。他随手一指:“那就是'铁穹'(Iron Dome)。”战争机器与自然风光在此共存,荒诞又真实,仿佛文明与暴力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栖身之所。  

某夜,S邀我去家中吃饭。他的母亲和妹妹一家都来了,众人唱歌谈笑,气氛温馨,与新闻里警报嘶鸣、特朗普的以色列截然不同。我突然意识到,“在战火中生活”正是如此——在习以为常的恐惧里,仍用歌声与饭菜维系日常。  

特拉维夫高楼林立,经济看似繁荣。(图:彭菲菲)

离开特拉维夫时,我未曾想到几周后以色列与伊朗会骤然交火。新闻画面令人窒息,我急忙在WhatsApp上问S是否安好。他很快回复:“我们没事,谢谢关心。”谈及对伊朗的打击,他的回答让我沉默:“如果我们不先动手,伊朗会让整个国家消失。”话里没有愤怒,只有疲惫与无奈。我问:“那你们是否已准备好承受反击?”他未再回复。后来问及近况,他只说家中设有防空室,不必外出避难,末了轻声补了句:“但愿伊朗少发几枚导弹。”

(作者注:以色列人民在住房兴建防空设施,并非是采志愿方式,而是法规强制,缘起于1991年的波湾战争,当时的以色列虽然并非参战国与战场,但还是沦为伊拉克导弹攻击的报复对象,因此,政府开始强制规定。)

想要的,不过就是平静日常

这些年,我见过太多国家的普通人。无论信仰、肤色或立场,他们想要的不过是平静生活——孩子平安长大,家人团聚,偶尔旅行,偶尔庆祝。但意识形态是少数人的剧本,却逼着多数人登台演出。当政客高喊“不惜代价”时,代价往往是这些普通人。而他们失去的,是鲜活的生命,是再也回不来的日常。

我不禁想,若战事升级,S是否仍会坚持“先发制人”?当痛苦蔓延,他会不会也开始怀疑这场战争的代价?我无法预知。但我知道,他的无奈,是千万人共有的情绪。他们或许有立场、有信仰、有历史包袱,但更深的,只是一颗想活下去、想安稳度日的心。  

世界已足够复杂,若和平太难,那么至少,愿每个深夜,我还能在WhatsApp上发去一句:“还好吗?”并等到最简单的回应:“嗯,还平安。”

行文至此,战场的瞬息万变再次让人追不上变化,以色列与伊朗又片面停火,不知道能维持多久,唯一肯定的是,这个复杂的世界还在变化,广大的普通人也只想安稳度日,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哪里?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标签
  • 城市呼吸
  • 以色列
  • Israel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