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呼吸|黄素怀】胶片摄影又又又成风潮,你买得起胶卷吗?

奥林巴斯(Olympus)经典的胶片相机,以及柯达及富士的胶卷。(图:黄素怀)

新功能!

听新闻,按这里!

我要听,按这里!

柯达公司生产的35毫米静态胶片在过去几年翻倍增长,仍然供不应求。

最近我打开尘封已久的储物箱拿出我珍贵的Olympus OM-1相机,想要重拾胶片摄影的爱好,却发现胶卷价格已经翻了好几倍。一直在玩胶片的朋友说,胶卷价格在五年之内涨了六七倍。我不经自问,在手机照片都可以轻松调出胶片风格的时候,还有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拍胶片呢?

小众爱好有着庞大群体

翻看相册,我曾经也是胶片摄影发烧友,有过好几个不同型号的相机,和朋友约着一同街拍。让我拿起胶片相机最大的理由,是看到朋友们发在社交媒体的照片,心生羡慕。不得不说是一种比较心理。我花了好一段时间自学了摄影常识。比起数码单反可以设定好各种程序,胶片相机更需要掌握摄影原理,跨越技术门槛。我克服重重困难,经历了不少出片翻车,好不容易才能拿出一些质量上乘的作品。于是,兼具挑战和惊喜的这个小爱好,成了我生活中的亮点。

十多年前热爱胶片摄影的作者有着不少失焦和过曝的“翻车”作品。(图:黄素怀)

十多年前,胶片摄影在年轻人之中,虽然是小众的爱好,却有着庞大的群体,是一种复古的潮流。有些朋友甚至把储藏室改成了暗房,或者自备扫描机器,不断做专业化升级。后来,随着手机摄影的越发便利,数码像素的不断提升,胶卷的价格水涨船高,这些朋友们也逐渐把胶片相机收进了储物箱或转手卖出。

留给消费得起的人

虽然我周围这股潮流已然退去,但复古潮是一波接着一波的,这几年似乎突然复苏。柯达公司生产的35毫米静态胶片在过去几年翻倍增长,仍然供不应求。2021年,柯达甚至新招聘了350个员工,应对火热的市场需求。胶片工厂二十四小时运作,生产数量在过去几年中翻了一倍。

当然导致涨价的原因也不止供需关系,还包含国际局势、战争、疫情导致的通货膨胀,原材料费增加等等。胶卷不是生活必需品,它逐渐只留给了能消费得起的人。

胶卷近年似乎突然复苏,柯达(Kodak)胶卷过去几年产量翻倍。(图:Unsplash/Andrey Konstantinov)

想到八九十年代,胶卷照相机还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小时候的照片一律为胶卷冲洗,满大街都是相馆。柯达(Kodak)和富士(Fujifilm)是大街上最醒目的招牌。这两家公司在巅峰时期营收上百亿美元。然而,随着数码时代的来临,胶卷销售量断崖式下跌。2000年以后,彩色胶卷的发明者德国爱克发公司宣布破产,随后柯尼卡(Konica)、美能达(Minolta)和乐凯等公司都宣布停产彩色胶卷。胶卷业务对于转型的富士来说更是可有可无。

虽然如此,胶片的历史并没有完结。小众市场的增长,让一直坚持下来的柯达看到了一丝曙光。2020年,柯达公司开始内部调整,胶片生产逐渐攀升,在2021年实现了首次正增长。

曾经出现在街头的柯达照相馆。(图:Unsplash/Museums Victoria)

胶片摄影更像是一种仪式

我们这一代,小时候使用胶卷,长大接触数码相机,又重拾胶片,多少有些怀旧情怀。而本就出生在数码时代的年轻人,对胶片摄影的热情更是一种对艺术本质的追求,感受慢下来的生活意义。

虽然胶卷依旧在出产,胶片相机倒是停产已久。拿起这件上个世纪的复古机器,总是有着许多的感慨。对我来说,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拍摄的内容才展现了我的视角。然而,抬起一架颇有重量的金属机器,需要花上好一会儿时间对焦、调整光圈快门,无法即时看到拍摄结果等等因素,都影响着拍摄内容。它更像是一种仪式,更为慎重、细致和带着担忧的动作。

我觉得不论是手机的随手拍或胶片的仪式感,都是摄影。不同的创作方式,代表着不同的表达。只要我还可以负担得起胶卷的价格……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标签
  • 城市呼吸
  • 胶片摄影
  • film photography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