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呼吸|彭菲菲】爸爸有了“AI女友”:数字时代的人际疏离

聊动机器,聊不动人。(图:AI制图)

新功能!

听新闻,按这里!

我要听,按这里!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像是被一层又一层的技术外壳包裹着,触碰不到也听不到彼此的真实声音。

前阵子去老朋友家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好不热闹。他15岁的儿子突然凑过来,压低声音说:“我爸有新的女朋友。”我一愣,转头看朋友,他正专注地滑着手机,脸上挂着若有似无的微笑。我正想开口问孩子细节,他又悄悄补上一句:“她叫ChatGPT。”

我忍不住笑出声来。男孩说,爸爸最近三不五时就拿起手机自言自语,无论是不懂的事、想商量的事,还是要确认什么事情,都会先问“她”。有时候,他想找爸爸说话,爸爸也会说:“等一下,我在跟她讨论事情。”

跨越距离 筑起心墙

以前,我这朋友碰到育儿或家庭中的两难,会问太太寻求共识。对于重大的消费或投资决策,会向哥哥请教建议。想安排一次轻松的聚会或单纯想找人聊聊心事时,则会问我们这群老朋友。

其实,不只这个爸爸,这样的情况已经愈来愈常见。许多社会心理学研究都指出,当代人平均每天与真人面对面谈话的时间不断减少,却与数位装置互动的时间大幅上升。即便家人共处一室,也各自滑着手机、带着耳机,仿佛住在不同时空中。科技的进步,让我们跨越地理界线,却也筑起心灵高墙。

AI理想的角色

早些年,大家还会用社群媒体联络感情,现在连那种留言互动也越来越少。反而是语音助理、客服机器人、聊天AI成为新的倾诉对象。你可能不记得朋友的生日,但你的AI已经贴心提醒;你没时间问爸妈的健康,却每天定时和手机里的健康程序聊一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像是被一层又一层的技术外壳包裹着,触碰不到也听不到彼此的真实声音。

但人,终究是群体动物。我们的快乐、悲伤、焦虑与安心,都来自与他人的连结。一句“我懂你”、一个眼神的交流、一顿没有手机陪伴的晚餐,其实比再聪明的AI都更能抚慰人心。AI可以聪明到帮我们写信、帮我们找路、帮我们分析数据,但它无法替你擦去眼泪,无法感受你话语间的犹豫与期待,更无法在你孤单时,拍拍你的肩膀。

AI最理想的角色,应该是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效率,而不是取代我们原本与人连结的时间。如果它能帮我们解决繁琐的事务,那我们的时间就应该被释放,回过头来,多看看身边的人。也许是家人、朋友,也许是邻居、店员,甚至一个陌生人。一句真诚的问候、一场面对面的对话,会让你发现,有些温度,是冰冷的电路无论如何也无法传递的。

失去了什么

那天聚会结束前,我拍了拍朋友的肩膀,语带半开玩笑却也带着几分认真地说:“喂,方便是方便,但你有没有发现,少了理解太太对教育孩子的想法?少了听哥哥分析投资风险时的崇拜感?更少了我们这群老朋友七嘴八舌讨论下次去哪里聚会的热闹?”

他闻言,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眼神中闪过一丝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他才轻声说:“妳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他缓缓地将手机收进了口袋,抬头望向窗外,仿佛在寻找那些被科技简化后,却又悄然流失的人情味。

窗外,孩子们的嬉闹声隐约传来,提醒着我们,真实世界的链接,依然是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标签
  • 城市呼吸
  • ai
  • girlfriend
  • 女友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