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呼吸|陈荣光】到巴米扬寻找世界最大卧佛像

作者在农田里停下脚步,一边欣赏气势磅礴的巴米扬峡谷(Bamiyan Valley),一边琢磨是否向左走或向右走。(图:陈荣光)

新功能!

听新闻,按这里!

我要听,按这里!

这一段记述表明两尊立佛像之间有长约900英尺(两个半足球场的长度)的卧佛像。若这卧佛像真的存在的话,可被冠上世界最震撼奇迹的头衔!

生活在紧张繁忙的都会里,若能停一下脚步,给自己稍许时间观察周边的物与事,借景抒情,思考人生,何尝不是一种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意识和悟性呢?我在阿富汗就时常有机会体验这个过程, 尤其在这被遗忘的佛国——巴米扬(Bamiyan)。

透过巴米扬峡谷的一个洞窟拱门往外看,是一道敞开式外廊,可俯瞰远处层峦叠嶂的山脉和碧蓝的天空。在空荡寂寥的洞窟内享受片刻平静的同时,也把门套廊、廊框景的重叠三景尽收眼底。可不知应该选择以看画的方式,还是赏实景的心情来观此景呢?借助此景,可体会人处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从不同的视角能产生不同的观点。再进一步思考,就明白我们有时候无需揪着于一事、一人或一物,使自己焦虑和烦恼。或许退一步,换个位置或角度,会看出另一番风景。

门套廊,廊框景的重叠三景。在不同的位置可看不同的风景,从不同的视角可产生不同的观点。(图:陈荣光)

我顿时发现自己过于投入在沉思中,完全忽略当下宁静的氛围。我找了面向拱门的一个禅洞,坐了下来,双足跏趺,双目向下微张看,调节呼吸。心逐渐静下来了。

不久,一阵噪音打破了寂静!受到突兀的噪音打扰,我马上弹跳起来!本以为是塔利班军人,大难降临,我慌张地冲出洞窟。

哪里都可以去

说时迟,那时快。这边刚踏出拱门,面前就出现一群人,与我面对面碰撞。只听见极高分贝的尖叫声在外廊和洞窟间缭绕, 大家呆若木鸡,目目相觑。回神后,大家开始感觉彼此无敌意,也大笑起来,化解了一时的尴尬。经过一轮介绍,我认识了一对新婚夫妻和两个家庭。他们是住在喀布尔(Kabul)的哈扎拉族人(Hazaras)。那一对夫妻是来度蜜月,而那两个家庭是来旅游的。

作者在巴米扬峡谷(Bamiyan Valley)的一处洞窟外廊,结交了一群来自喀布尔市(Kabul)的哈扎拉族(Hazaras)阿富汗人。(图:陈荣光)

在政局、经济和国安不稳定的情况下,他们竟然有勇气来巴米扬度假。这真的不可思议!我好奇地问:“Are you not scared of travelling in this situation?”(来这里旅游,你不感到害怕吗?)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妈妈毫不犹豫地回答:“It’s OK! No Problem! We can go everywhere!”(没问题的,我们哪里都可以去!) 他们与恐慌逃离的同胞简直是天渊之别 !

当地的小孩没有电动或手机和玩具。在巴米扬峡谷中的洞穴、走廊、暗道、甬道玩捉迷藏,也可以玩得很开心。(图:陈荣光)

生活在一个以独裁、武力、极端宗教教法统治国家的人民,尤其当地的女性们,失去了人身自由,却能安然自在地生活下去。我打从心底佩服他们悠然自得的心态,也好奇他们是如何在无自由的环境下维持自在的心境。借镜反观自己,生活在物质丰裕、政治环境稳定、无拘无束的社会里,我的身和心活得有多自在呢?

任何的小动作如拍照或站着欣赏风景,都会吸引充满好奇心的当地人。别被他们凶神恶煞、粗眉浓胡的样貌吓到,他们大多数挺友善的。(图:陈荣光)

聊到熟络后,我们交换了联络方式。他们还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他们的竭诚相待让我深感荣幸和欣慰。道别后,我回到平地寻找传说中巨大卧佛像的位置。

坐落在东端的立佛像,高约38米。游客可以从侧边的入口,顺时钟方向绕立佛一环。(图:陈荣光)

卧佛像真的存在吗?

在《大唐西域记》第一卷中,玄奘曾提到:“……城东二三里伽蓝中有佛入涅槃卧像,长千余尺。”这一段记述表明两尊立佛像之间有长约900英尺(两个半足球场的长度)的卧佛像。若这卧佛像真的存在的话,可被冠上世界最震撼奇迹的头衔!

法国一位考古学家从2002年根据玄奘的游记,在实地探寻这第三尊大佛——巴米扬卧佛。我依据法国考古学家的报告和多方的文献,去探查这卧佛像的真实性。下一篇会述说更多在巴米扬的际遇故事。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标签
  • 城市呼吸
  • 阿富汗
  • 佛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