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用自己长得像当地人的优势,套上量身定做的传统服饰,“微服出巡”。我希望这一身乔装打扮,能避开沿路警察查验身份,以及恐怖份子的盯梢。反正这些服饰穿起来舒适,制作和材料费非常便宜,可带回国当纪念品,也可让年轻的缝纫师傅们在工作短缺的情况下,保留工作,维持生计。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身着阿富汗传统服装的作者。(图:陈荣光)
在前往长途车站的路途中,我发现道路两旁的行人清一色都是男性!我好奇地问了送行的朋友阿里阿立西诺:“女生都躲到哪里去了?” 他解释道,在塔利班推行的伊斯兰教教法,任何女性在无男性亲属陪同的情况下不得外出,而且出门须穿上罩袍、带头巾,女性也被禁止接受中学和更高等教育。所以行动和生活被约束的女性,尤其年幼和青少年女孩子,只能呆在家里,不能随意外出。

作者在镇中心的一间文具店。(图:陈荣光)
我乘坐的计程车驰上高架桥时,被几位穿白大褂的人拦住。我本以为他们是医护人员在检查注射新冠疫苗的证件,经过阿里的解释,才得知他们在检查男生是否有按照塔利班政府的新规定留胡子,若被发现修剪或剃掉胡子的话,就会被拉下车记大过或接受后续处分。我和阿里对望着,互相交换了无奈的笑容。所幸阿里雄性激素分泌太少或先天性遗传关系,胡须都生长不出来,因此逃过一劫。
无止尽的危机和灾难
行驶往巴米扬(Bamyan)的车程中,我不断给在喀布尔(Kabul)的所见所闻做不同角度的分析。我想了解那些教法和规定是否合情合理, 可越是深思,我越是百思不得其解。我质疑自己是否站在奥林匹斯山(Mount Olympus)的最高处,以上天的视角看待阿富汗,用自命清高的准则给这个国家打分。

巴米扬(Bamyan)位于阿富汗中部高地,地势多山,四面环山。(图:陈荣光)
一直以来,掌握话语权的人总会以主观的想法和做事方式,强加于别人,可结果事与愿违,甚至弄巧反拙。阿富汗就是典型的例子。几千年来,阿国不是被外来者侵略, 就是内部权力斗争引发纷乱,让这片土地和贫民百姓遭受无休无止的迫害和痛楚。 这些自视清高、贪婪权力与财富,又无视人民需要的统领者,只让国家陷入永无止尽的危机和灾难。
巴米扬就是阿国历经兴衰起伏的缩影。
希腊-印度风格艺术
巴米扬位于往来欧亚的交界处。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带来经济、文化、宗教、艺术交流和发展,也招来杀生之祸。公元前330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 (Alexander III of Macedon)成功征伐阿国,把它定为策略性军事缓冲和补给点,为东征印度做准备。

曾经在十二世纪中旬辉煌一时的加兹尼王朝,在巴米扬建造许多土屋和土城堡,如今已成废墟。(图:陈荣光)
不到百年,古印度的阿育王(Aśoka)把阿富汗纳入他的帝国版图内,佛教随后传入阿国,又和当地的多元文化相冲与融合,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希腊–印度风格的艺术,称之为健陀罗(Gandhara)佛教艺术。
玄奘在约公元629到达阿国时,整个地区已被分割成多个小附属国。八世纪后,回教扩张到此地,凶悍的蒙古军队也随后入侵,佛教就此消失灭迹。十九世纪后,英国、俄罗斯、美、欧进入阿国。在这两千多年间,这个地区经历了多段由外来者所导致的改朝换代。
下一篇文章,我们细探巴米扬残留下来的佛教遗迹。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