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生物发光昆虫,全球已知约有2500种。有科学家近日在一块琥珀内发现了一个保存了9900万年的萤火虫化石,估计这有助科学家更深入了解萤火虫独特发光能力的演化过程。
据《环球时报》和科学新闻网站《Science Alert》报导,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学家蔡晨阳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萤火虫化石,为解开它们这种独特发光能力的演化过程的谜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具被命名为“火闪虫”(Flammarionella hehaikuni)的萤火虫化石,距今约9900万年,属于中生代时期,证实萤火虫在恐龙称霸地球的年代就已经进化出发光能力。
这是第二个在缅甸琥珀中发现的中生代萤火虫化石。此前发现的“祖先萤火虫”(Protoluciola albertalleni)同样保存了完整的发光器官。在2021年,科学家在同一琥珀矿床中还发现了另一科的发光甲虫化石,进一步证实了昆虫生物发光现象在中生代的多样性。
“火闪虫”化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发光器官与同时代其他已知发光昆虫有所不同。这一发现表明,在9900万年前,昆虫的生物发光现象已经相当发达且多样化。
现代萤火虫的生物发光主要有两个作用:吸引异性进行求偶,以及警告掠食者它们体内可能含有的卢西布法金(lucibufagin)毒素。然而,最新研究指出,萤火虫的生物发光能力可能早于卢西布法金毒素的出现,这使得科学家对昆虫生物发光的早期演化优势产生了新的疑问。
蔡晨阳博士团队在论文中指出:“随着未来更多化石被发现,我们期待能进一步揭示这些迷人生物在中生代时期生物发光现象的演化时间、方式和原因。”
这项研究不仅为我们理解萤火虫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探索生物发光这一奇妙自然现象的起源开辟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