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口湖乡:穷乡僻壤变身乐活秘境

口湖游客中心,欢迎游客寻访乐活新秘境。(图:黄匡宁)

新功能!

听新闻,按这里!

我要听,按这里!

云林是台湾农业大县,以自然纯朴的农村风光见称,传统上不是旅游地点。近几年来随着生态旅游与体验型旅游的兴起,穷乡僻壤变身都市旅人的乐活新秘境。尤其是疫情期间,在地游蔚然成风,台湾人到处发掘没有到过的地方,许多原本不被看见的隐藏版地点,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提高了能见度,引来旅行者的寻幽探秘。

荒无人烟的滞湖与湿地,发展成湖光水色的生态园区。(图:黄匡宁)

以整个云林县来说,北港有香火旺盛的朝天宫、古坑有主题乐园剑湖山世界,都还算有一定的知名度。来到海滨一带的口湖乡,简直放眼杳无人迹,也看不到什么建设。这样的地方,差点就要用“鸟不生蛋”来形容。后来才发现,恰恰相反,口湖乡生态丰富,最没有人烟的滞湖与湿地一带,正是鸟类的天堂。

化腐朽为神奇

口湖乡靠海,土壤带有盐分,又因为经常淹水,农作物种不起来,当地人大多以养殖渔业为主。口湖地名的由来,据称是因为整个地方都是一口一口的池塘。养殖渔业发达,造成过度抽取地下水,土地层下陷。台风季节豪雨连绵,水患更加严重,海水倒灌,所有的养殖与种植都化为乌有,村民苦不堪言,口湖也成为台湾最贫穷的地方。著名的真实故事《汪洋中的一条船》,主人翁就出生在口湖乡的贫困农家里。

时代变迁,赚人热泪的故事已成为过去。过去几年来,当地治水有方,把海水倒灌而废耕的近百公顷农地,开发成大型滯洪池,彻底解决淹水问题。

椬梧滞洪池面积辽阔,豪雨季节可以收纳洪水,天气晴朗的日子又可作为观光休憩用途,美化环境,又可保护自然生态。这里被称为云林版小日月潭,如今已发展成湖光水色的生态园区,周边有环池自行车道。

荒郊野外没有什么地标或商店,到此游玩建议以口湖游客中心为起点。由于地方偏僻,少有游客,口湖游客中心也闲置了一段时期,2017年全面整修后重新开放,串联新开发的自行车道,迎来新的开始。

游客中心里除了提供旅游资讯,也有小卖铺售卖当地农产品,并可预订餐饮,以及最重要的脚车租借服务。中心本身有一个小型生态池,游客可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中品茶、喝咖啡,漫步池畔小径,或直接骑车出发,通往椬梧滞洪池。

椬梧滞洪池就在游客中心后方,绕池一周约3.7公里,沿途有许多植物、鸟类、昆虫生态,也有一些解说看板,介绍自然生态以及滞洪池如何解决水患问题。

离开了游客中心就没有再看到任何商业建筑,没有商店摊贩,甚至也没有遇到其他游客,环境清幽,一派原生态自然风光。环湖步道规划得相当完善,沿途还有小亭子与观景台,可以坐下来休息纳凉,也是赏鸟和亲近自然的好地方。

走在湖畔视野开阔,凉风习习,蓝天白云下池水微微晃动,水鸟低飞。水面安静得仿佛毫无动静,湖心的生态岛屿上却是群鸟乱飞,生机勃勃。绿树丛中密布着点点斑白,像洒了盐一样,一问原来都是鸟粪,看着很煞风景,却也是大量鸟类在此栖息的最佳证明。

消失的农田

椬梧滞洪池也串连到多处湿地,不远处的成龙湿地可以顺道同游,形成一条路线。从口湖游客中心骑车前往,距离约2公里左右。

椬梧滞洪池前身是台糖甘蔗林,没有农家生活过的昔日痕迹,散步其中只觉得环境优美,心境开阔。相比之下,位于成龙村的成龙湿地同样是沿海地层下陷区之一,波光潋滟下还能看到隐隐露出的土地公庙、祖坟、电线杆等等,提醒你这原是数十年不退的严重灾区,不由地触目惊心。

成龙湿地占地约50公顷,原本的大片农地,因为长年抽取地下水导致地层下陷,1986年台风强烈袭击后海水倒灌,田地淹没水中,再也没有退去。良田变汪洋,土地公也自身难保,站在水边想起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努力耕耘的农民,真正是沧海桑田,望洋兴叹。

田地废耕后空置20多年,少了人类的干扰,自然形成生态丰富的湿地环境,吸引候鸟到访,带来新的契机。当地野鸟协会长期观察记录生态演化,发现湿地生态资源丰富,有黑面琵鹭、绿头鸭、彩鹬等罕见的野鸟足迹,成为沿海地区最适合赏鸟的地点。

农田变湿地已令人啧啧称奇,还邀请艺术家到湿地进行创作,注入艺术元素。2010年起主办“成龙湿地国际环境艺术节”,每年邀请国际艺术家与当地居民携手合作,就地取材,使用回收的自然材质创作户外装置艺术,结合湿地天然景观,打造独特风景,重新唤起大家对这片土地的喜爱,展现大地坚毅的生命力。

沿着湿地边缘,木材和竹子编制的步道向水面延伸,摇摇晃晃走在水上观赏周边景致,步道尽头设计了大型竹编圆筒,拍照时正好框起湿地景观,也可以坐下来拍出网红照片。

艺术装置在水中形成优美线条,尤其黄昏时分,夕阳倒映在水面上,光影变化,成为摄影师与爱拍族最爱的取景地点。网红效应打响了成龙湿地知名度,也借此带出环保讯息,提高公众对自然生态与环境议题的关注。

相关标签
  • 云林
  • 台湾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