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飞那么远去到巴黎。河内版的巴黎歌剧院、巴黎圣母院、巴黎铁塔……处处都是浓浓法式特色。
河内有东方巴黎之称,大街小巷渗透着法式风情。不是迎合潮流精心打造的拍照角落,或者主题乐园式的趣味模仿。而是历经数十年时间,由法国人认真建设——法国殖民越南70年期间,河内是整个印度支那半岛的首府。
河内市中心围绕着还剑湖一带,还剑湖以北的三十六行街已有数百年历史,也是河内以前的主要商业区。还剑湖以南的法国区原本是一片湿地,法国人进驻后利用这片地段,按照欧洲城市格局,建起了歌剧院、酒店、博物馆、办公场所等等,街道笔直宽阔,与还剑湖北面的街巷风情大异奇趣。
新加坡飞河内只需3个多小时,长周末短短几天,打卡几个巴黎风情角落,拍照发上社交媒体,大玩“假装在巴黎”。
河内歌剧院
河内的法国风情在歌剧院一带最为明显。从还剑湖南面的大路远远望去,笔直大路两旁都是法式建筑,大路尽头就是华丽的歌剧院。
河内歌剧院1911年落成,是河内最经典的法国建筑。走到歌剧院门口,从整体建筑风格到建筑周边街头气氛,恍惚间确实有巴黎歌剧院的感觉。尤其门口的街道呈放射状通向四方,简直就是巴黎的翻版。
实际上,河内歌剧院就是参照巴黎歌剧院而建成,建材还是专程由法国运到越南。巴洛克式的方基圆柱、庄严的阶梯与门廊、华丽的大型水晶吊灯,处处流露法国贵族的气派。
河内歌剧院是法国殖民时期到越南独立的历史见证,1945年越盟在歌剧院门前的广场上发动八月革命,因此这里又称为八月革命广场。之后,越南第一届国会会议等重大社会政治活动也在这里举行。独立后,歌剧院黯淡了一段时期,直到后来又重新整修一番,恢复昔日的法式风采。
今天的河内歌剧院还在使用中,没有演出的时候并不开放,不过一天当中几个特定时段,可参加导览团进入参观。
百年老酒店
歌剧院对面的Sofitel Legend Metropole是河内最著名酒店,原名为Grand Hotel Metropole,1901年开张后成为殖民地时期的重要社交场所。百多年来入住过无数名人,默剧演员卓别林在这里度蜜月,英国作家Graham Greene在这里写下名著《沉静的美国人》。
酒店处处充满历史感,最具传奇性的角落是隐身泳池畔的地下防空壕,越战时期供住客躲避炮轰时使用,战后被密封而渐被遗忘。隐藏地底40多年,2011年修建酒店花园酒吧Bamboo Bar时被发现。酒店于是大事整修整个地下空间,重现当年原貌,2012年重新开放,还获颁UNESCO文化遗产保留奖项。
酒店每天定时为住客主办历史之旅,带领参加者进入防空壕亲身体验,并分享相关事迹。

圣约瑟大教堂。(图:黄匡宁)
圣约瑟大教堂
圣约瑟大教堂(St Joseph Cathedral),也称为河内大教堂,是河内最古老的百年教堂。大教堂原址是越南黎朝遗迹,被殖民地政府破坏一空,花两年时间建立起设计与巴黎圣母院极为相似的圣约瑟大教堂,于1886年圣诞节正式开张。
大教堂至今还在使用中,也是河内的重要地标。黑色雕花铸铁栏杆后面,庭院整洁舒适,建筑外墙斑驳古老却一点也不残破。踏入昏暗肃穆的殿堂内,彩色玻璃更加精致,光影投射奇特如斑斓万花筒,炫耀百年的灿烂。
教堂外的小广场集中了几间个性餐厅、小酒吧、小咖啡馆,露天座位全部向着路面,黏腻的天气中坐下来喝点什么,仿佛夏日的法国南部风情。

.同春市场,建筑门面具有显著的法式特色。(图:黄匡宁)
同春法式建筑
还剑湖北边的河内古街区历史悠久,早在法国人统治以前就已非常蓬勃,街市中的同春市场(Dong Xuan Market)初建于阮朝的1804年,今天看到的法式建筑却是由法国殖民政府在1889年下令兴建,和附近的龙边桥同属于法国殖民政府在这段时期兴建的重要建筑。
市场建筑由法国公司设计,米黄色建筑门面具有显著的法式特色,五道三角形拱门有如蜂巢一样排列,搭配铁皮屋顶,从正中央的大门进入,市场中央还有个法式风情的喷水池。
不过,今天的市场里的商品与人潮,却已经是浓浓的越南市井风情,找不到任何法国痕迹。

火车桥两边是电单车和脚车道。(图:黄匡宁)
河内艾菲尔
龙边桥(Long Bien Bridge)就在同春市场附近,可以顺带一游。一道旧铁桥似乎没有专程到访的理由,追本溯源却大有来头:桥梁设计来自Gustave Eiffel,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艾菲尔铁塔设计师。
1897年,法国殖民政府发起一个桥梁设计的比赛,艾菲尔的作品被选中,设计源自巴黎的托勒别克铁路桥(Viaduc de Tolbiac)。之后公开投标,由法国公司DAYDE & PILLE兴建,1902年落成。
龙边桥主要供火车通行,曾是亚洲最长大桥,在河内有重要地位,战火中多次被炸但又被次次完整修复。桥梁保持了原来模样,全长2290米,共有19根桥梁架在40米高的20座桥墩上,中间是火车铁轨,两边是电单车和脚车道。所以,坐车并无法上桥,最佳玩法是步行,由于火车班次不多,可以相当从容地走上铁轨散步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