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对主要贸易伙伴国征收“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震惊四方,其后又释出90天暂缓政策,让依赖美国市场的马来西亚出口商无所适从。
作为马来西亚家具行业的重要基地,位于柔南麻坡的许多家具商,60%订单来自美国。不少家具商赶在暂缓期内完成美国订单,有者甚至4天赶出1个月的发货量;我还听说,有些出口商判断美中关税战将持续,干脆提早裁员、缩减开销。
屋漏偏逢连夜雨
就在火烧眉毛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4月15日访问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当天以封面报眉横幅推介习近平的署名文章,却误用了缺少新月图案的马来西亚国旗插图;与此同时,马国第五任首相阿都拉在前一晚(4月14日)逝世,其国葬的消息被放在15日封面右下角末端。这两个敏感失误,将马国中文媒体推上了亲中和不爱国的风口浪尖。

4月15日《星洲日报》封面的国旗插图,缺了代表回教的新月,又将温和派前首相伯拉逝世的消息压在右下方,导致报社遭到舆论严厉抨击。(图:网络截图)
那段时间,我收到朋友们略带调侃的关切。虽是特派记者身份,并不晓得总社内部实情,凭着两三年助编的经验,我敢说这样的错误并不“低级“,任何一个编辑都可能在慌忙改版时,给”鬼“遮了眼。而且,要知道,政府举办国葬的消息,是临近午夜才宣布。
爱国教育的投资
有意思的是,《星洲日报》总编辑及副编辑主任遭停职处分7天后,马国教育部公布的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成绩分析报告,也使用了错误的国旗插图。

《星洲日报》4月25日封面,刊登马来西亚教育部出现国旗失误的新闻。据悉,两起事件都是因为AI制图不慎导致失误。(图:网络截图)
此前,马国教育部为推行爱国教育,要求学生佩戴国旗徽章。据《当今大马》(Malaysiakini)报道,为让每名学生获得两枚国旗徽章,政府共采购约912万枚徽章,若以投标均价令吉76仙(RM$0.76,约新币$0.23)计算,政府在这项“爱国投资“花费了694万令吉(约211万新币)。

马来西亚教育部派发的免费国旗徽章,是以双面胶将扣针固定在徽章背后,与一体成型的金属徽章相比,耐用性明显不足。(图:纪慧琴)
且不论投资值不值得,单是其针扣式的设计,已让家长无语。谁会放心让七八岁的孩子佩戴针扣式的徽章上体育课?尤其扣针还仅是以双面胶固定在徽章后面,想什么呢?难道是想让孩子通过针扎,来体验“精忠报国”的精神?
不过,学生佩戴国旗政策正式推行第4天,教育部就因使用错误国旗惹祸上身,再次让我相信karma会轮回。
如何体现爱国
近年来,马来西亚的“爱国主义”,正如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论,逐渐被政治工具化,不再是单纯的情感表达,而是成为了政治操作的手段。
特朗普高喊“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以美国工人、边境安全、外国人抢走饭碗为关键词,塑造阵营爱国的形象;近期举行的加拿大、澳洲和新加坡大选,也有相似的声音,刻意区分国人与移民,以国民优先来展现爱国,从而赢取选票。
爱国不是错,问题在于谁定义“爱国”,又如何将“爱国”合理转化为公共政策?
如果不考虑国际局势、国家经济和人力结构,就认为削减移民、将企业搬回国,甚至祭出“对等关税”是在爱国,其实就如同不考虑徽章设计和儿童自控能力,却坚持学生必须佩戴国旗徽章才算爱国一样:这是一种对复杂现实的简化处理,更是一种情绪化而非理性的治理。
在国家面对关税战、中小企业如履薄冰之际,我由衷希望政府部门的“爱国投资”能更有远见!孩子拿回家的两枚国旗徽章,不到一周就断针脱色,我只好再花5令吉买了10个国旗,用熨斗将它们牢牢地烫粘在校服和运动服上,狠狠热辣地再为“爱国”投资了一次。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