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写一部类似《东京女子图鉴》(Tokyo Girl)的故事。
这部在2016年上映的日剧,讲述了来自乡下的女主角斋藤绫因为渴望改写人生剧本而勇闯东京的故事,其后被翻拍成北京、上海、台北版本,唯独不见有人将其改编成《吉隆玻女子图鉴》。

有剧评将日剧《东京女子图鉴》中,女主角攀爬社会阶梯的欲望视为贪婪。(图:《东京女子图鉴》YouTube截图)
怀着这个念头,我采访了四位南马女子,她们在吉隆坡奋斗了20年,如今已步入40岁的年纪。我很好奇,她们在吉隆坡的漂泊岁月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最不适应英语和堵车
这四位北漂女子在中学毕业后,先后到吉隆坡升学、就业、结婚生子。从南部小镇到大都会生活,她们认为最大的挑战是适应英语主导的学术和职场环境。来自小地方的她们,起初在职场上不如城市孩子那样机灵,只能在磕磕碰碰中逐渐学会职场生存之道。幸运的是,吉隆坡的朋友和同事给予的帮助,让她们得以顺利在异乡安家立业。
根据2023年的数据,马来西亚总人口为3370万人,其中207万人居住在吉隆坡,使得这里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每平方公里有7366人。人口密集,加上不够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导致吉隆坡长期面对堵车和停车位不足的问题。据年初的一份评估报告显示,在吉隆坡开车每10公里需要耗费16分钟50秒,难怪谈起在吉隆坡生活最让人头痛的问题时,这群北漂女子的答案竟然是“堵车”。
尽管马来半岛面积不大,南部、中部、北部的语言和文化却仍存在差异。单就华族方言而言,北部和南部早期的潮汕和福建移民较多,两地的方言具有较强的共通性,以福建话为主;中部则以广东和客家移民居多,以粤语为主,且有不少家庭只讲英语。
起初我以为,粤语可能会成为她们融入吉隆坡的障碍,但出乎意料的是,吉隆坡并不像上海和香港有一道方言隔阂,即便粤语不流利,也不太会受到歧视。受访者之一的猫头鹰小姐还自豪地提到,自己在南马的原生家庭说的是福建话,这让她能够在吉隆坡的职场中另辟蹊径,以流利的福建话建立起独特的人际网络。
买房是打拼的动力
现实版的《吉隆坡女子图鉴》,在城郊文化差距和跻升上流的企图心不如其他地区来得强烈,较可负担的房价,也让北漂女子不需要为房子而在婚姻或单身路上惶恐不安。吉隆坡新公寓的平均售价约为60万马币(约175,200新元),这个价位与东京、台北、上海和北京相比简直难以想象。打拼20年后,她们4人无论已婚或单身,都有能力买下属于自己的房子,这也是她们最为自豪的成就之一。
不过,这样励志的情节恐怕也仅限于这一批80后。
在过去20年,马来西亚的薪资涨幅与房价不成正比,尽管吉隆坡目前的月薪中位数为3800令吉(约1100新元)在全国居冠,但是银行业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仅为2800马币(约818新元),远不足以支撑年轻人在城市的生活。尤其对于那些尚要负担房租的外地人而言,生活压力更大,因此在城市地区,拥有一份全职并同时兼职几份工作的现象,已不足为奇。

《东京女子图鉴》女主角没有想过马马虎虎的工作,一直付出对等的努力,但是越往上看,越发现东京是深不可见的无底洞。(图:《东京女子图鉴》YouTube影片截图)
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当问及为何选择一直留在高压又堵车的吉隆坡,她们的回答与其他地区的都市女性无异:更广阔的职业选择、多姿多彩的娱乐和夜生活、更具挑战和前景的职业规划……若是回到南部就业,哪怕是最繁华的新山,个人业务能力再强,职业前景也难以媲美留在吉隆坡总部的发展机会。因此,即使有调任回南部的机会,她们仍然选择继续留在吉隆坡打拼。
受访者之一的大鸟小姐回忆道,有一次她加班至深夜经过国油双峰塔(Twin Towers),望见都市璀璨的灯火,虽感疲惫,却也感到欣慰——因为在这片万家灯火中,终于有一盏是属于她的归宿。
在她们每个人的故事里,我看到了同样的都市女性企图心,在日本原版故事中,这种企图心被解释为“贪婪”,认为正是无止境的欲望让女子不断沉迷于都市繁华。然而我认为,只要不伤害他人,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样贪婪又有何妨?
最后,问她们何时打算结束这场漂泊?有人说,想回家乡开一家民宿或咖啡厅,有人想去另一个城市再闯一番。但她们无一例外地表示,即使人生可以重来,再次站在18岁的起点上,她们依然会选择勇敢漂向未知。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