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长发来短信:“新传媒来峇株拍戏!”
峇株(Batu Pahat)是柔佛南部一个以纺织业闻名的小镇,也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峇株又名凿石城,因15世纪暹罗(泰国)军队攻打马六甲,退守到此地时凿石储水而得名。与麻坡浓郁的文艺气息和革命色彩不同,峇株从开埠到发迹都离不开商业贸易,也比麻坡有更多声色场所。

1931年竣工的中华总商会位于峇株金融街,至今仍是峇株保留较为完整的战前建筑,其正前方曾有两所该商会所创立的华小,分别为正修小学及爱群小学,两所学校为南马培育不少英才。(图:柔佛峇株中华总商会网站)
此次拍摄地点中华总商会成立于1908年,是柔佛州第一个获得清朝和英殖民政府共同批准的华人商会组织。该建筑建于1931年,从旧新闻剪报所知,当年中华总商会为兴建这栋雄伟建筑,召集了不少富甲一方的华商筹款,这个华商组织倾向国民政府,正门顶端雕刻着的“青天白日旗”12等角星,透露它与国民政府的密切关系。

中华总商会楼顶雕刻12等角星,早期建筑内还挂有孙中山画像。(图:互联网)
新传媒此次前来取景,是为了拍摄《小娘惹之翡翠山》。虽然中华总商会的建筑设计并不如早期土生华人的豪宅富丽堂皇,但若要充当富豪的商栈,还是相当匹配的。
择木而栖 低调自保
提到土生华人,许多人认为只有在新加坡、马六甲和槟城才会看到峇峇娘惹风貌和文化。其实,只要是商业发达的地区,都不难找到峇峇娘惹的踪迹,只是,习惯低调的他们未必会让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最近在读日本记者太田泰彥撰写的《发现峇峇娘惹》,据书中所述,在新马以外,其实在泰国普吉岛有70%的人口都是峇峇娘惹。这批善于经商的土生华人懂得择木而栖,也懂得隐身退守保护自身最大利益,许多峇峇娘惹尤其是商人和政治家,并不会公告自己的血统身份。
我在做本地华裔名人文史调查时,就常碰到这样的瓶颈。凡是对方的名字仅出现在英文报刊而鲜少出现在中文报刊,我都不得不先假设对方可能是一名土生华人,再从土生华人的文史寻找线索。有着华人的名字、参与华商活动、与英殖民政府关系密切、曾获封太平局绅(Justice of the Peace),都是这批土生华人的辨识特征。
没有独创 善于融汇
因着这本书,我也走了一趟位于马六甲的峇峇娘惹博物馆(Baba and Nyonya Heritage Museum)。这里原是一位靠着种植业起家的太平局绅曾清秀(1865-1919)的故居,放在那个时代,这间豪宅的内部装潢应该可比皇宫,眼前这间故居还曾遭入户盗窃两次,损失大批贵重古董,即便如此,曾府故居仍是我见过保留最为完整和原貌的土生华人豪宅。

马六甲的峇峇娘惹博物馆是曾府故居,建筑有超过160年历史,由三栋建筑接连而成。(图:博物馆官方网站)
游览当天,我见到了书中所述的“娘惹瓷砖”。这种色彩斑斓的瓷砖由欧洲传到东南亚,深受富贵的峇峇娘惹家庭喜爱;一战后,瓷砖生产线转移到日本再外销东南亚,也成了峇峇娘惹住宅的辨识特征。

峇峇娘惹博物馆由内到外的地板都铺满娘惹瓷砖,不仅展现主人的品味,也是重要的土生华人室内风格。(图:纪慧琴)
导游讲解了峇峇娘惹日常和节庆习俗,却无法说明究竟哪一部分习俗属于峇峇娘惹,哪一部分属于父系的原生籍贯,哪一部分属于母系的南洋土著文化。也许正如书中所说,峇峇娘惹是善于集大成者,没有一样事物是峇峇娘惹独创的。他们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香料与夫家籍贯的料理混合在一起成了娘惹菜,将源自欧洲的花砖艺术融汇成娘惹瓷砖设计,将源自印尼的卡峇雅(kebaya)加上荷兰手织蕾丝,成了婀娜多姿的娘惹服。

马六甲峇峇娘惹博物馆的黑木家具从中国引进,镶嵌深海珍珠和大理石。(图:纪慧琴)
或许也正因此,这个族群才会让人感觉神秘独特又有一丝亲切。当年《小娘惹》电视剧开播创下15年(1993年至2008年)最高收视率,其后中国版《小娘惹》也在中国央视取得不错收视率,观众看的是热带岛国奇特的峇峇娘惹文化,却也看到与自身相似的文化符号重叠。

重视隐私的峇峇娘惹在卧房设计这种小窥口,以便观察来客何人,是否要接见对方。(图:纪慧琴)
正如当日游览时,走在我后方的中国旅客不断说着“这跟我们一样”,却又不断问导游“这是啥”。虽然随着与外族通婚,许多峇峇娘惹家庭逐渐失去其鲜明的轮廓,至我这一批80年代出生的马来西亚人,也鲜少再有人说自己是峇峇或娘惹,但是,峇峇娘惹留下的吉光片羽,从建筑、服饰、料理到内敛的文化,恐怕也足够我们翻阅一个世纪。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