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报新闻》挑战赛重磅回归,今年不再有“再生新闻”组,取而代之的是配合SG60而设的“主题新闻90秒”。我们也再找来两名资深评审回顾历届作品的优劣、分享贴士,教你如何吸取前车之鉴,在云云作品中脱颖而出。
这两名评审分别是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委员黄龙翔博士,以及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特级教师汤俊杰老师。
汤俊杰指出,一则杰出的新闻报道必须有五大关键元素。首先,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不能有撰写成分;同时,整个报导的结构也必须清晰,内容要丰富且有深度。此外,新闻画面的呈现要有层次,所用的语言也必须流畅。
他也补充,所谓的流畅不一定是指发音字正腔圆,而必须符合一定规范,包括懂得使用一些本土化华语。
“例如采访关于巴刹摊贩的新闻,自然是用巴刹,不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来代替。同样的’德士”这类名词也不可以用的其他国家的用语取代,必须要符合本地语境。”
黄龙翔也指出,历届的一些作品中出现了用英文标上的本地地名如”Gillman Barracks“(吉门营房)和”Kampong Glam"(甘榜格南),而实际上这些地名是有中文翻译的,学生就应该查找并使用正确的翻译,因为这项比赛的宗旨也包括在本地推广华文华语的使用。
讲华语运动推出《新加坡华语资料库》送来“及时雨”
相信不少同学在使用一些本地地名、美食、词汇等特殊用语时,往往难以确认正确的中文翻译。在新加坡庆祝SG60之际,讲华语运动就推出了专为本地而设的《新加坡华语资料库》,让同学们和公众可以通过理解和使用“新加坡华语词语”。
由于许多和本地政策、地名、饮食文化和生活用语相关的词语,不仅展示了本土华语的丰富支出,也反映了国家的建国历程。《新加坡华语资料库》中收录的词语在本地华文媒体中广泛采用,《我来报新闻》挑战赛的参与者也可在新闻报道中融入这些新加坡华语词语。
参赛学生及公众可浏览:www.mandarin.org.sg/en/sgmandarinterms,了解更多具有特色的新加坡华语词语。
切换镜头要注意节奏感
两位评审都表示,以往的作品中有一些参赛者在后期制作时发现内容超出比赛的时间限制,因此通过切换镜头或剪辑时将视频速度“加快”,这是不理想的做法。
黄龙翔说:“使用这类切换镜头的方式,做得不好反而会让观众觉得你有意删掉一些受访者说的话或内容,作品可能欠缺公信力。同时,要访谈的话,至少要找两个人,这两个人最好是不同背景、不同身份,观点不一样,才能做到多元观点。”
汤俊杰则认为切换镜头要做得得当,切勿炫耀技巧,在切换剪辑时也必须注意节奏感和衔接性。他也指出,一些学生制作参赛作品时可能临时抱佛脚,到最后一分钟才来处理,同样很容易被看出来。
“建议学生将三成的时间用在资料收集等前期规划,四成时间花在拍摄和制作,最后三成时间进行剪辑和检查,确保没有错别字。”
黄龙翔也建议学生向校内剪辑”高手“借鉴,并且让同学、老师或家长先预览半成品,接受反馈后进行修改才提交作品,力求事半功倍。
新增组别以SG60为主题 如何凸显SG60精神?
配合今年的SG60,《我来报新闻》挑战赛的新增组别“主题新闻90秒”也以SG60为主题,参赛学生可通过TikTok、YouTube Shorts或Instagram Reels的形式,制作不超过90秒的直式短视频。
汤俊杰说,SG60是我国重要时刻,既总结了国家一路走来的奋斗历程,也展望着未来的发展的新面貌,建议参赛者通过聚焦国人的奋斗精神来展现新加坡的成就与变迁,比如科技创新、城市建设、文化传承等。
“学生可以采访年长者,了解他们对新加坡这60年的变化有什么感受。再对比年轻一代的想法,展现时代的变迁。”
此外,他也建议通过“小人物·大故事”的方式,报道一些平凡却伟大的故事,比如社区英雄、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等。
《我来报新闻》挑战赛由新传媒《8视界》主办,并由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及讲华语运动作为合作伙伴,以及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为支持伙伴。
比赛现已开放提交作品,截止收件日期为今年3月23日,有兴趣参赛的学生,可浏览https://www.8world.com/young-reporter-news-challenge-2025了解详情,也可通过电邮 news8world@mediacorp.com.sg 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