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士第二通道“挡车姐”事件引发新马两地热议,但这样的公路暴怒(road rage)事件对于国人而言,其实已经是司空见惯。专门发布交通相关内容的社交媒体组织就指出,公路暴怒事件起源于司机的权利感(sense of entitlement),往往都是小题大做,但这已经成为本地的一个大问题。
Roads.sg发言人告诉TODAY,大士第二通道最近发生的事件就是因为无关痛痒的原因而起,不过就是有人切换车道,却因权利感作祟,纠纷一触即发。
他指出,以前很多公路暴怒事件都没被公开,直到像他们这样的页面出现,让公路使用者揭露不良的公路行为,推广更安全和礼貌的驾驶行为。
随着行车记录器普及化以及更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视频,Roads.sg发言人认为,近几年来路怒事件有所减少,因为大家都会担心被公开羞辱。
不过,SG Road Vigilante页面发言人透露,他们今年至今就收到大约50支公路暴怒事件或驾驶纠纷相关的视频;他们去年全年共收到70支相关视频。
公路暴怒事件可能触及哪些法律?
公路暴怒事件包括不断地按喇叭、尾随、无故刹车、大喊大叫或做出不礼貌的手势。有时候,这些事件会升温至肢体冲突。
在本地,公路暴怒本身不算犯罪,但律师阿扎里(Azri Imran Tan)指出,这些事件可能涉及一些犯罪行为,包括:蓄意伤人、疏忽或鲁莽行为导致他人受伤或死亡、不当阻止(wrongful restraint)、恶作剧、蓄意伤害种族或宗教情感、骚扰等。
他表示,如果法院在判刑时认为犯罪行为涉及公路暴怒,法院可能会判处更严厉的处罚。
公路暴怒事件中的受害者通常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针对人身伤害或财产损伤索赔。
如果报警之后,警方没有继续调查,受害者可以针对恶作剧或骚扰等罪名提出推事投诉。
曾担任新加坡公路安全理事会副主席的戈彼纳梅农(Gopinath Menon)就表示,如果对方开始使用不礼貌的话语或手势,公众最好不要理睬,以免陷入争执,如果是自己有错在先就靠道歉来化解。不过,如果对方可能使用暴力,公众就要尽可能地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