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局将扩大伊蚊绝育试验计划(Project Wolbachia),于明年第一季度在全岛多五个地区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这将使得计划涵盖范围从35万户家庭扩大到48万户家庭,也就是本地35%的家庭。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今早(20日)出席第二届国际病媒传播疾病大会时,宣布以上消息。
这五个地区包括:红山至直落布兰雅(Bukit Merah – Telok Blangah)、金文泰至西海岸(Clementi – West Coast)、联邦(Commonwealth)、荷兰(Holland)以及马林百列至蒙巴登(Marine Parade – Mountbatten)的组屋和有地住宅区。
根据环境局的文告,当局是在考虑多个因素后,包括以往的骨痛热症病例风险和伊蚊数量等因素,决定在这五个地点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
现计划下地区成效良好
环境局也透露,已在伊蚊绝育试验计划下的多个地区,如武吉巴督、蔡厝港、淡滨尼和义顺目前都取得良好效果,伊蚊数量大致锐减超过90%。从2019年到2022年间,这些地区释放雄性伊蚊一年多后,居民感染骨痛热症的可能性减少高达77%。
当局从去年6月加入计划的八个地区中所获得初步数据也显示,这些地区内的伊蚊数量大大减少高达八成。当局将继续从这些地区收集数据,以获得更多结果证实计划的功效。
作为长期策略,环境局计划通过更多途径,获取更多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的供应。当局下来将同业内人士做进一步讨论。
马炎庆:面对传播疾病 不能掉以轻心
马炎庆在大会致辞时说,我国过去五年来,有三年暴发骨痛热症疫情,其中2019年通报近1万6000起病例,2020年和2022年则各记录超过3万起。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在2008年和2013年暴发时,分别有超过1000起病例。另外,我国也在2016年通报约460起兹卡病例。
马炎庆说,正因如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放松警惕。
他说,除了伊蚊绝育试验计划,我国也积极通过捕蚊器监视系统,部署超过7万个诱捕器,对伊蚊进行持续监测,相关数据为制定针对性的骨痛热症管控措施提供了指引。
马炎庆表示,当局将继续通过多站点研究工作,深化对科技的运用和理解,获悉更多可靠的数据,从而优化策略,在具成本效益的同时,落实具持续性的措施来对抗伊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