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节路地底开挖建地铁月台通道 工程师创意方案获肯定

承包汤东线乌节站建设项目的工程咨询公司AECOM 新加坡的总工程师林顺辉。(图:受访者)

新功能!

听新闻,按这里!

我要听,按这里!

乌节路地底开挖建地铁月台通道 工程师创意方案获肯定(28/07/2024)

今年共有6名专业工程师获颁建设局优秀设计与工程安全奖。其中一人是承包汤东线乌节站建设项目的工程咨询公司AECOM新加坡的总工程师林顺辉。他和团队打破种种局限,成功把南北线乌节站改造成衔接汤申-东海岸线的转换站。

以现在的技术和科技,挖掘地道和建设地下空间并非难事。但要在繁华的乌节路购物中心 和公寓,以及地铁隧道和月台下再建一条地下通道,就绝非易事。 

承包汤东线乌节站建设项目的工程咨询公司 AECOM 新加坡的总工程师林顺辉却办到了。 他和团队打破种种局限,成功把南北线乌节站改造成衔接汤申-东海岸线的转换站。他的 创新和努力,为他赢得了今年的优秀设计与工程安全奖。 

“建造汤东线的乌节站最大的挑战就是要避免影响南北线地铁的运行,因为我们必须在乌节路地底下挖出一条通道,衔接到新的汤东线地铁站。还有就是因为工程是在繁忙的乌节路,所以要避免影响购物的人和做生意的商家。因为这个项目的规模很大,而且很多细节 需要注意和设计,所以整个项目花了大约 100 个月才完工,比建造一般的地铁站需要更多时间。”

 

林顺辉和团队需在现有的南北线乌节站下方开辟通道,衔接新的汤东线乌节站。

由于项目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和设计,整个工程耗时约100个月才完工。

林顺辉说,当初接手这个项目时,就发现挑战重重,但他和团队构思出的创新方案,使问 题一一迎刃而解。 

首先,他的团队详细设计了开挖和基础加固的方案,以确保施工不会影响现有南北线的地基、轨道也不会移位。其中就包括使用仪器,确保监测数据和逐步建模的开挖、基础加固和地桩拆除过程一致。 

团队也设计了创新的小型钢管桩,并安装了双平板千斤顶,以确保现有南北线基础底板在开挖和基础加固过程中得到支撑。团队还采用了一台特别定制的低净空多功能打桩机,用于坚硬地层的钻孔,以更好地进行之后的钢筋笼和螺纹钢桩的安装工作。 

此外,这项工程也首次使用“可撤回”的微型隧道钻凿机(micro-tunnel boring machine)来装置内部互锁(internally interlocked)的钢管顶棚(pipe roofing)结构,以巩固地基,确保在乌节林荫道下方的地道挖掘工程能安全进行,而且无需在地面进行交通改道。

 

林顺辉和团队构思出解决方案,确保地下工程安全进行,而且无需在地面进行交通改道。

中央区首个完全重用旧楼地桩重建新大楼 CapitaSky 总工程师

另一名得奖者是负责 CapitaSky 大楼项目的土木工程师杨海量。(图:受访者)

另一个得奖的是巴马丹拿公司董事、土木工程师杨海量。为他赢得殊荣的是位于中央商业区的 CapitaSky 大楼。这座建筑的前身是罗敏申路 79 号,也就是前中央公积金局大厦。 

“首先这是一个重建项目,它是在市中心,周边有很多高楼大厦,旁边还有地下隧道,就是地铁站的结构,所以我们要确保施工和设计安全。考量方面就是因为这个项目之前是公积金局,已经有两层的地下建筑,还有186个地桩,如果要清除就会浪费很多资源,还有时间考量方面,所以我们就觉得可能要保留、循环这些地桩,保留地下建筑,去重建项目。”

团队重用了原有建筑的186根地桩来兴建新大楼,省下至少10个月的清除地桩时间。

杨海量和团队经过详细评估和实地考察后,决定保留所有地桩,然后加入42根新地桩以加固和确保可承载新大楼。重用地桩使得这个项目省下 8400 吨的混凝土,减少了 37%的碳排放。此外,工程也采用制造与组装设计(DfMA),大大增加工地的安全性和节省建造时间。 

“这个项目是第一个在市中心 100%重用现有地桩和保留地下建筑。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也考虑到如果要把 186 个地桩清除掉,时间方面可能需要超过10个月来清除。现在保留之后,我们只用了24个月完成建造整栋建筑。设计方面我们也用 DfMA,就是制造和安装设计,在场外设计到安装的流程一起考虑到。” 

今年共六专业工程师得奖 建设局冀奖项鼓励创新与技术进步 

今年共有六名专业工程师获颁优秀设计与工程安全奖。另外四个得奖项目是:毗邻新加坡河畔的瑞雅嘉苑公寓(Riviere)、位于裕廊创新区的盛裕园区(Surbana Jurong Campus)、 建设局属下的新加坡建设学院第二阶段强化工程、裕廊集团卡尔物流中心。

建设局自 2008 年设立优秀设计与工程安全奖以来,已有125个项目获表扬。建设局结构工程署高级署长陈俊阳说,希望通过奖项推动我国建筑环境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安全标准,鼓励更多创新和技术进步。此外,他也希望给与工程师肯定的同时,也鼓励更多优秀 人才加入建设新加坡的行列。透过表扬与认可,激励他们的热情与才华,吸引并留住人 才,为新加坡的建筑环境持续注入新活力

相关标签
  • 乌节路
  • Orchard Road
  • construction
  • design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