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大医学组织办互动性展览 让公众了解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杨文锦思维科学中心主任黄志明副教授(左一)、国大医学组织首席执行官杨启源教授(左二)以及李张治华基金会(D.S. Lee Foundation)的创办人李张治华(右三)为展览主持开幕仪式。(图:杨文锦思维科学中心)

新功能!

听新闻,按这里!

我要听,按这里!

杨文锦思维科学中心举办展览 让公众认识不同数码解决方案如何有助身心健康。(11/07/2025)

国立大学医学组织杨文锦思维科学中心举办展览,通过互动性体验,让公众了解如何通过不同数码解决方案,来保持身心健康。

国立大学医学组织杨文锦思维科学中心举办展览,通过互动性体验,让公众了解如何通过不同数码解决方案,来保持身心健康。

展览设在位于亚历山大医院里的李张治华基金会思维艺术体验馆,共分为五个展区。

 

国立大学医学组织杨文锦思维科学中心举办展览,通过互动性体验,让公众了解如何通过不同数码解决方案,来保持身心健康。(图:蔡依玲)

展览围绕四个心理健康主题:焦虑 (Anxiety)、忧郁 (Depression)、记忆 (Memory) 和注意力 (Attention),让公众了解和认识市面上不同数码平台和应用程序,能如何检测出早期的心理健康症状;能如何预防大脑退化;以及能如何让心理健康病患得到帮助与治疗。

公众可在展览上尝试人工智能语音抑郁检测,或坐上健身脚踏车,一边骑行,一边通过平板电脑玩游戏,来训练大脑的不同认知能力。

公众可在展区二尝试人工智能语音抑郁检测,或坐上健身脚踏车,一边骑行,一边通过平板电脑玩游戏,来训练大脑的不同认知能力。(图:蔡依玲)

也是策展人之一的杨文锦思维科学中心主任黄志明副教授表示,近五年来,数码技术与平台对于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和治疗都有很大的进展,因此希望能透过展览,让公众获得更多资讯,做出明智的选择。

“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数码化的那个治疗方案已经开始商业化了。所以很多公众可能会被他们的治疗师,或者是广告推荐说某某平台的方案有这个治疗效果。这样公众作为一个消费者,我们希望提高他们的认知,让他们对不同的治疗平台有一个认识,让他们能够选择性的采用那些适合他们的治疗方案或者治疗平台。”

黄志明副教授也说,有些数码仪器能检测到病患每日的身心健康状况,因此希望医生与心理治疗师能将数码仪器融入进病患的治疗方案里,方便病患回诊时,可以根据所检测到的状况,更好的跟进他们的治疗方案,让病患在复原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帮助。

另外,展览也同新加坡脑性麻痹联盟以及新加坡艺术大学合作,让学生通过数码设备与平台来绘画和设计艺术作品。其中,有13位来自脑性麻痹联盟的学生,针对展览的四个心理健康议题,通过平板电脑绘画出自己对主题的个人情感和经历。来自新加坡艺术大学的三组学生则依照“如何通过数码艺术方式提升人们的情绪健康”的主题,设计出不同的艺术作品。

13位来自脑性麻痹联盟的学生,针对展览的4个心理健康议题,通过平板电脑绘画出自己对主题的个人情感和经历。(图:蔡依玲)

在新加坡艺术大学修读亲生物设计(Biophilic design)的三年级学生谢勇绅是其中一项艺术作品的创作人之一。他与搭档设计出一款木灯装置,让装置里的灯光透过被激光切割过的木盒后,在墙面上折射出温暖的光影,模拟阳光透过树叶洒落下来的氛围与宁静感。

谢勇绅说,他们希望让公众认识到焦虑对人类的影响,以及能如何给予他们情绪上的支持,因此团队还特地参考了与情绪设计和恢复有关的理论。

“我们发现其实大自然有一种疗愈的力量,大自然可以帮人缓解一下焦虑,也可以安定情绪,让人感到平静。但在新加坡这样的大城市里,很多人没有办法常常去接触到大自然,所以我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才可以把这种在大自然里的感觉带进我们的日常空间。”

谢勇绅与搭档所设计出的木灯装饰。(图:蔡依玲)

和谢勇绅同样修读亲生物设计的三年级学生曹佳雯,也和搭档一起制作出一款动画,呈现出当人类情绪太多、或太过沉重时,所感受到的压迫感。曹佳雯说,作品通过画面、声音和光,引导观众从嘈杂和混乱中慢慢走向平静。

她说:“这个作品用温和的方式,表达那些难以用语言说出来的感受。我们希望不同年龄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一点安慰,不要觉得自己是一个人面对这些情绪。”

曹佳雯与搭档一同设计的动画,名为“Through the stillness”。(图:蔡依玲)

展览从下个星期二起免费开放让公众参观,一直到明年1月11日。有兴趣的公众可以上网预约参观时间,网址是:https://form.gov.sg/6525059cbbec81001334e71a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