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大医院的医疗团队研发协助放射科医生编写和解读腰椎磁共振成像扫描报告的人工智能系统。院方说这套系统能缩短超过一半的解读报告时间,大大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病患也能更快获得治疗。
84岁的林忠莹2021年被诊断腰椎管狹窄症,导致背部、臀部和下肢疼痛。去年她不慎跌倒加剧疼痛情况,今年7月她做了磁共振扫描,经过人工智能系统解读,同一天就得到报告结果,加速了治疗过程。
林忠莹说:“有帮助整个过程比较快(做决定)快了很多我本来脚酸到不能走两个脚很酸很酸屁股下面也是很酸酸到不会走。”
国立大学医院脊椎中心骨科外科部门顾问医生陈炯豪医生表好似:“以前扫描的报告需要两、三天我们才能收到,有了这个技术大概一天之内就收到报告可以比较快的做决定林女士需不需要动手术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报告来分析,看我们对这病人的诊断是不是对的。”
这套系统能自动撰写和解读报告,还能划分区域显示腰椎管狹窄症的严重程度方便医生解读和做治疗决定。
团队表示一般上解读图像需要约五分钟,不过通过这个系统可缩短到少过一分钟。
国立大学医院影像诊断科高级顾问医生詹姆士哈利南医生说:“一旦完成(磁共振扫描)还是需要放射科医生分析解读,这可能需要两到三天或更长时间,而我们面临的工作量不断增加,这种情况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如果我们拟定报告时有一个更高效的流程,这实际上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并让患者更快地收到报告和见医生。”
国大医院试行这个计划三个月以来已有超过50名患者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