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本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增 对患者偏见减少

新功能!

听新闻,按这里!

我要听,按这里!

心理卫生学院最新研究发现,过去十年来本地居民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有所增加,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与负面印象因而也大幅减少。

心理卫生学院从2022年9月至2024年2月展开了第二次的“心事:心理健康素养研究” (Mind Matters: A Study of Mental Health Literacy)调查,以了解新加坡人对常见精神疾病的了解与认知,以及他们对于这类相关疾病的印象与负面标签。

共有4195名年龄介于18岁至67岁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参与了这次的调查。这项研究也获全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和新加坡赛马与博彩管理局资助。

首次的研究于2014年展开,当时研究团队针对失智症、酗酒、抑郁症、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等五种常见精神疾病症状展开调查。这次的调查除了包括五种常见症状以外,还纳入了另外两种症状,分别是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以及赌博障碍。

最新公布的研究显示,本地居民对于五种常见精神疾病症状的认知,从2014年的42.3%,增加到2022年的58%。

如果包括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和赌博障碍在内,本地居民对于七种症状的认知则为63.3%。

对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认知度低

其中,认知度最高的三种症状,分别是失智症、赌博障碍和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各别比率为83%、77.1%和72.1%。认知度最低的两种症状则是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比率分别为62.3%和15.1%。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相比起第一次的研究结果,受访者对强迫症的认知度增长最多,从2014年的28.7%增加到2022年的62.3%,增幅达33.6个百分点。

 

示意图。(图:iStock)

此外,这次研究也同样通过三个层面来了解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负面印象是否有所改善,包括会否将他们视为“软弱而非生病”(weak-not-sick)、会否认为他们危险或难以预测,以及会否倾向于与他们保持距离。

民众对患者的成见有显著改善

研究结果显示,与2014年相比,所有层面的评分均显著滑落,代表公众对精神病患者的成见与负面印象有所改善。

其中,会将精神病患者视为“软弱而非生病”的受访者评分从2014年的10.2分,减少到2022年的9.4分。认为他们危险或难以预测,以及倾向于与他们保持社交距离的受访者评分,也分别从2014年的11.6分和12分,下滑至2022年的11.3分和11.6分。

当被问及精神病患者应该如何寻求帮助时,专业医疗人员是受访者最常提议的求助渠道,比率达54.1%。

第二和第三个最常提议的求助渠道则是非正式来源,如亲友、雇主、邻居,以及非专业医疗人员,如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辅导员、社工等,比率分别达37.1%和23.4%。

被问及国人对心理疾病认知提升的看法时,心理卫生学院研究部研究员陈毓雯表示,近年来心理卫生机构、政府部门、社区伙伴和媒体进行了密切合作,举办了许多宣传活动,以促进国人对心理疾病的认知。

陈毓雯说:“这项研究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在制定心理健康宣导活动时,我们应该针对哪些群体。”

疫情助更多人认识精神疾病

心理卫生学院研究部研究项目管理员莎扎娜·沙万(Shazana Shahwan)也认为,冠病疫情期间也开启了许多关于精神疾病相关的对话,让更多人认识到心理疾病症状,进而让相关负面印象减少。

不过,研究团队也意识到,下来还有很多工作需展开,包括提升年长者,以及较低收入和较低学历群体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并改善他们的态度,同时也为对精神疾病存在偏见的男性患者提供支持。

莎扎娜说:“对于这些群体,我认为能够做得更多,比如到社区里同他们对话,并且以方言或第二语言来采取干预措施,如马来语、福建话、华语等。我们也可以通过采用接触式教育,让康复中患者来和他们互动,消除他们对于精神疾病的既定印象和迷思。”

相关标签
  • 心理卫生学院
  • IMH
  • 精神疾病
  • 心理疾病
  • 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素养研究
  • mental wellness
  • mental illness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