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呼吸|书报摊】书报摊——城市最好的地标

荷兰村Thambi杂志摊在本地经营了超过80年。(图:冯中云)

新功能!

听新闻,按这里!

我要听,按这里!

推动一座城市成长的,必须是科技与商业价值;让一座城市留名并久久余韵缭绕的,靠的是文化。

告别往往是不理性的,伤感超越了要告别的目标,人的情怀掩盖事实。这样的感受,是不是有更科学的解释,或者有冷静看待事物的角度,变得不重要了。

我说的是荷兰村一家经营超过80年,承载三代人情感的书报摊结束营业。大家的感慨与不舍,改变不了杂志被淘汰的命运,也留不住人文风景。

忘记撑伞的心意

缺了人文印记,任何一座城市都称不上有了记忆。然而,带有文化色彩的灯饰,通常只能点缀荒漠里暗淡的夜色,粉饰多于为一座城市的深度与温度,找到合适的角度。用刻意的心态来装扮底气不足的心虚,往往没有必要。

这么说,并不是为文人雅士壮胆,他们从来也没有必要,只要坚持做着自己相信的事,这么几千年来,古今中外传记下来的事迹,也只有对人文的敬仰,而不会是歌功颂德的居心。

通常雨下过了,就忘记撑伞的理由。推动一座城市成长的,必须是科技与商业价值;让一座城市留名并久久余韵缭绕的,靠的是文化。

买一份手感

纸本杂志已经成了装上“菲林”的相机,当然还是有人刻意上街或顺手买下一本杂志,也许是习惯,更多时候,我相信是坚持与姿态;想念再怎么强烈,没有人会想通过胃管喝咖啡的。

买一本杂志,买的是情怀,买一份手感,集邮那样少了风光当年的拥趸,也还是要小小宠爱自己的一个仪式。黑胶也是,手表也是。失去功能的本意,就算只剩下炫耀和情怀上的价值,还是价值。

荷兰村Thambi杂志摊,在走道上摆满各种杂志,等待寻找一份情怀的人。(图:冯中云)

书报摊的情怀

杂志由俗入雅,什么内容都有,看得懂的门槛不高。谁没有买过杂志,20年前,电视台拍过一部连续剧,就叫《荷兰村》,应该多少留住了一些当年。当年的《电视广播周刊》里,专栏都带文艺气息;就算是《阁楼》(Penthouse)杂志,方块也都出自名家。

书报摊换一个地方,也许继续经营,也许换的是一个时代的感伤。

岁月是有压力的,80多年的风起云涌,杂志见证。

荷兰村Thambi杂志摊老板Periathambi Senthilmurugan跟妻子说:“If I die in the shop with a magazine in my hand, that will be the most beautiful moment. I am that into magazines."(如果我死在店里,手里拿着一本杂志,那将是最美丽的时刻。我是如此为杂志着迷。)

卖杂志的人讲不舍的话,比诗更醉人。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标签
  • 城市呼吸
  • 书报摊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