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看到有年轻面孔在食物供应链的基层参与工作,都是用心也有巧思创意的能手,要踏实走自己的餐饮探索路程。从熟食中心或咖啡店起步,不但务实,也展现肯吃苦,耐生存的基本条件。
年轻的实力,靠一股冲劲,也靠毅力滋养憧憬。小贩不容易,要亲力亲为才能掌握最生鲜的食材,也才能控制成本与品质。
年轻的决心
《8视界》报道了几个年轻小贩的决心,故事背后各有期待。
24岁的谢忠恒当完兵,想体验不同的人生,在黄埔小贩中心开了一个叫“不倒翁”的摊子,卖咖喱鸡饭和鸡面;36岁的吴慧娴在旧机场路熟食中心开设“salt”食档,卖韩式炸鸡,克服食客的疑虑,在小贩中心引入新产品新口味,大胆也创新;30岁的科技达人Richmond到加冷地铁站附近的咖啡店租一个摊位,选择另辟蹊径,专卖炒快熟面;35岁的黄佳权从法国餐厅出走,转战荷兰通道熟食中心,开了一个叫“捞面”的摊子,用真空低温烹饪法(Sous-Vide)来煮XO酱卤肉捞面。
这几个勇敢的年轻人,带动小贩新可能,走向各自的餐饮梦想。这股清流,挑战本地小贩平均年龄已达60岁的困境,否则再过五年、10年,小贩中心将失去动力。
想念的是人
曾在新加坡生活工作10年的米其林名厨江振诚说,最想念的是人,是他珍惜的,用心和用功的新加坡食客。在江振诚眼中,新加坡人懂吃,能品味菜品中的惊喜创意。
的确,新加坡人嘴挑,早已超越温饱,斤斤计较的反而是卡路里付出后,必须换回物超所值的口感。
年轻小贩要借力的,也必须是新加坡人懂吃爱吃,也愿意给美味一个机会的热情。
时间是敌人
时间是最大的敌人,年轻人追求工活均衡,偏偏小贩的考验就是对时间的投资。
国家环境局自2018年推出培育新手小贩摊计划(Incubation Stall Programme),并与新加坡精深技能发展局合作推出小贩培训计划,希望现有和新手小贩掌握经营街头熟食的技能。这个计划要在三年内培训100名新手小贩。
然而,新手小贩计划推出四年,参与者当中,成为全职小贩的不到两成,可见要吸引新人加入小贩行列,还要很大的推动力。
求存才是本事
米其林肯定是许多投身餐饮业的人矢志追求的标杆。那是另一种境界,也许对年轻小贩还有一段距离,毕竟求存才是本事。
同样是对美味的付出与热爱,年轻小贩有更大的梦想,不会停留在一个摊子,一辈子的埋头苦干。
小贩先满足了食客匆忙的胃,再来满足自己心里藏不住的抱负。
纯朴与实在,不分舞台,无关岁月。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