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了,城市里的学子们始终摆脱不了考试压力,有些很努力逃避,有些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是无奈妥协,赌上青春,割舍了清纯。为换取分数,他们行尸走肉。
卷得厉害的城市:首尔、东京、上海、北京、台北、香港、新加坡……怎么都在亚洲?这些地方训练出精于考试的学生,也同时是不快乐的人。
印度才是补习地狱
有人说,其实印度的大城市才是真正的高考地狱。千千万万印度考生被高考的补习教师榨干了灵魂,补习之都科塔(Kota)也被称为“死亡之都”,补习班甚至要特别开办心理课程,以避免更多不堪升学压力的学生,走入遗憾的死角。
印度有一种夸张但不见得离谱的说法:“考不上印度理工学院的,才去考麻省理工学院”。意思浅浅,比起美国名牌大学,印度大学的门更窄。
为了考上大学,有些学生到处应考,甚至报考多达20场入学试。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新加坡的直接收生计划(Direct School Admission,简称DSA),同样承载着家长与学生的满满期望。
DSA变质了
今年,新加坡共有1万6000名学生提出DSA的申请,比起去年的1万4500名,增加了约10%,也创下近20年来的历史新高。
教育部今年共收到4万2500份DSA的申请,去年收到的申请有3万8000份。除一除,每个学生平均参加2.6场面试或测试,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考上,学生和家长要面对2.6次的失望和打击。
7月爆出前篮球教练涉嫌受贿,协助学生通过直接收生计划进入名校的事件,很多家长余悸犹存。
原本是要减轻考试升学压力的DSA,变成另一种压力来源。为了考上,DSA渐渐走味,有能力的家长,报读更多学校,也报考专门指导学生应付面试和测试的补习班、训练营、特训课程。网上查找,DSA攻略充斥市场。
越来越多学生通过直接收生的途径升学,当中不少来自资源较充裕的家庭。教育部长陈振声也说,这个现象在预料之中。
分数不算什么
当人才筛选机制太残酷,怕输的家长只会进化成更怕输的模样。今天学子的心理普遍面对三大社会健康问题,涉及社交媒体、抑郁与焦虑症,以及同侪压力。这样的情况应该是亚洲各大城市的共通问题。
不快乐的学生,找不到快乐的理由。把考试丢掉,不见得能解决所有问题。关键还是心态,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学生,都要超越分数带来的成就感,才能回归学习的本质。
快不快乐,自己不能决定,是最大的悲哀。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