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呼吸|黄和栋】反向教育可行否?

科技导向社会,孩子成长离不开科技产品。(图:Pexels)

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孩子终究会有尝到“禁果”的一天,到时会不会又一发不可收拾?

中国深圳一名11岁小孩半夜玩手机打游戏,父亲发现后一怒之下却没制止孩子,反而让他继续玩下去,还特意向学校老师请假一天。

小孩不疑有他,以为父亲“开窍”,开心连玩六个多小时至早上7点半,终于觉得累了关机睡觉,谁知父亲把他叫醒,要他继续玩,一直玩到当天傍晚6点半,总共连玩17小时。

小孩终于投降,也意识到父亲这么做的原因,乖乖写了检讨书,保证从此以后会先做好功课,不再沉迷手机游戏。

面对恐惧治恐惧

这样的反向教育并非首例,是一种“你讲不听,就让你亲身体验一下后果”的“以毒攻毒”指导方式。

心理医学也会用类似方法来治恐惧症,如有密集恐惧症的人,可尝试多接触生活中的物品,如注视莲蓬头或其他密集图案,胆小怕黑的人可在家试着晚上不开灯走动等等,意思就是别躲避,去面对,反而有机会克服心理的恐惧。

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究竟要“反向”到什么程度才会奏效,也要面对变本加厉的风险,如怕水的人尝试游泳不慎喝了几口水之后,可能从此更惧水也拒绝再次下水。

所以,那位实行反向教育的父亲,有声明他孩子成绩不错、性格乖巧、体能也好,他才会出此奇策,劝请大家别轻易尝试,毕竟连玩手机十多小时,对玩者可能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可大可小。

孩子该多早接触3C产品

孩子玩3C产品是现代父母面对的难解问题,当然你可以完全不让他们玩,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旁观者也大可指责孩子沉迷3C都是父母的责任。

犹记得老一辈长者常说,以前他们看孩子都是把小孩放在一个角落,丢几个玩具就能让他玩一整天。现在的小孩可没这么容易,也不知是不是母体开始就营养过好,每天生龙活虎精力饱满一刻都静不下来,似乎只有在看着电视或手握手机之时,才会乖乖聚精会神不添乱;也只有在那难得天下太平的时刻,疲于奔命的父母,才有机会坐下来喝杯茶吃个包子休息一下。

在餐馆或食阁经常可见一家大小吃饭,父母全副武装摆好手机或平板电脑架子和手提风扇等等一应俱全,只要孩子在餐桌旁被安置得服服帖帖,双眼盯着视频,父母就能/才能好好吃一顿饭。
 

孩子要多大才接触科技产品比较好?(图:Pexels/Alex Green)

小孩过早或过多接触3C当然不是好事,道理相信天下父母无有不知,尤其思想白纸的小孩一接触3C,就如同眼里和脑里的世界接通天地线,从此眼界和脑洞大开,江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也有人倡导完全不让小孩接触的说法,比如就有父母从小不让孩子吃糖果、巧克力、雪糕等甜食零食,理由是:他们没吃过,就不会想吃,无从比较之下,就不会觉得蔬菜萝卜难吃。

这种比较极端的做法没有对错,只是纸终究包不住火,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孩子终究会有尝到“禁果”的一天,到时会不会又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近年来有不少研究报告指出,小孩接触3C未必不好,适当使用还能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重点是:适当。

我们的社会已无可避免迈向高科技,去小贩中心买杯咖啡都得用手机扫描付款,我们还能阻止孩子早点接触科技吗?

是不是输在起跑点不是问题,问题是完全不让接触,会不会反而造成他们与社会脱节?

还是回到孔老夫子说的话:过犹不及。只是拿捏度从来没人能定论,毕竟每个家庭每个小孩都不同,各家也只能各施其法,反正现在沟通如此方便,大家相互交流,各自修行,船到桥头自然直。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标签
  • 城市呼吸
  • 3C products
  • 科技产品
  • 孩童
  • children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