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不遗余力的考古挖掘,法籍阿富汗考古学家塔赫兹(Zemaryalai Tarzi)和团队2008年在巴米扬(Bamiyan)两尊大立佛像之间的平地,发现了19米长的卧佛像,和在《大唐西域记》第一卷中所提及长约274米巨卧佛像的遗址。
若继续开挖让两位“至尊”重见天日,会引起盗墓者的注意,或招来塔利班(Taliban)的再次破坏洗劫。塔赫兹深思熟虑后,决定把新发现的遗迹埋起来,等待未来适当时机再动土挖掘。
可惜,塔赫兹博士今年7月18日过世了,享年85。我想,我这一世也应该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了。
遍寻不遇只等机遇
出于好奇两尊卧佛像的确实位置,我凭着文献资料和自制地图四处寻找。我在遍地野菜花的农田里来回穿梭,七弯八绕,始终找不到卧佛像的确切位置。很想放弃,却心有不甘!与其继续碰无谓的钉子,不如到镇中心的茶馆喝杯热茶休息一下,等待天时地利人和的交集,让奇迹显现出来。

为了寻找古遗址,笔者经常需要穿梭于陌生的路径,蹚入溪流,经日晒雨淋。有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询问路人,与当地人结善缘,建立互信,说不定有出乎意料的结果。(图:陈荣光)
正走在通往到乡镇的泥沙小道时,我眼前有位貌似欧洲人的小孩在屋前的空地玩耍。我走上前逗他,却引起站在门边的父亲注意!
他一脸严肃地向我走来,本以为是来训斥我,怎知道他低声问道:“Ni-hao! Jai-na?”我猜他问我是否是中国人。看来我“微服出巡”的扮相失败了!我微笑地回答:“No! Singapore! I from Singapore!”(不!新加坡!我来自新加坡!)
看他一脸懵,就知道他不明白我说的话,我干脆掏出手机、打开电子地图和图片给他介绍新加坡。世界常用的社交软件和互联网搜索引擎在阿富汗都能普遍使用,不需翻墙软件,只是当地网络不稳定,断讯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
比手画脚找到佛像隐藏处
我和男孩的父亲聊得尽兴时,突然灵机一动!我让他看有关两尊卧佛像的插图和塔赫兹的照片,然后比手画脚演示各种睡姿。他望了我一眼,也比手画脚了一番。他见我一张傻脸就直接拉着我的手,将我领到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玉米田的一处。只见他两只食指指向地面,然后把右手掌顶住向右倾斜的头,演示佛陀“吉祥卧”的姿势。

笔者经贵人指路和带领,终于找到被埋藏在玉米田下的巨大卧佛像遗址。(图:陈荣光)
我恍然大悟、心旷神怡起来!卧佛像居然隐藏在这片苍翠茂盛的农田下。
与其锋芒毕露被人妒忌、惹人厌恶,不如深藏若虚,只为维持和谐平安。让两尊卧佛像安静地永卧于农田之下,或许是最明智的决定。
全城只一家旅店
我给指路的大恩人纪念品和糖果,以表谢意后,就心满意足地离开。

笔者在巴米扬的唯一旅店和全体员工打成一片,可随意进出厨房和他们共聚餐食、喝茶、聊天。(图:陈荣光)
随着美欧军队撤离阿国,几乎所有的外国投资者,包括饭店业主,也跟着撤资结束营业。巴米扬就只剩一家中型旅店。老板是哈扎拉(Hazaras)族人,为人风趣、热情。他知道我是佛教徒,就给了我一把可打开顶楼露台的钥匙,让我随时到顶楼仰瞻巴米扬峡谷全景和进行顶礼仪式和诵经。
饭店聘请的员工清一色都是年轻的男生,其中一位就是我曾经提过的阿里阿立西诺。
由于我在这旅店住了一段长时期,所以和员工都非常熟络,也可随意进出厨房和他们一起喝茶、用餐。一个晚上,老板邀我到厨房吃Kabuli Pulao(似Nasi Briyani)和kebab(烤羊肉串)。食毕后,居然发生让我先喜后忧的事!
待下一篇文章分解。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