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小男生在东海岸公园里抓老鼠并玩弄着,老鼠应该是惊慌无措的,毕竟城市里不怕老鼠的人不多了。单单看人鼠互动本身,就充满了玩味的空间,这实在是很有趣的新闻。
更有趣的,是网民对“抓老鼠”的留言和讨论。显然,这则在社媒流传,再被《8视界》报道的新闻,引申出看新闻的不同角度。
谁失去生存本能
比老鼠更有“人气”的是猫头鹰。应该要保有抓老鼠的本能,在城市里落脚,猫头鹰必须习惯自己成了网红这件事。
大批鸟类摄影爱好者聚集在直落布兰雅,日夜守候着猫头鹰在树洞筑巢带小孩的天伦之乐,为了拍摄猫头鹰低飞喂食幼鸟的画面,连警察都必须出动维安。
国家公园局封锁了住着猫头鹰这棵树附近的区域,呼吁公众不要再去了。给动物一些隐私权吧,我猜。
人一多,麻烦就跟着来,应该是有人这么想。其实,人活在一起,活累了,想在生活中融入一些野生动物的念头可能不识趣,也不近人情,不过盼着能跳脱寻常,增添野趣的天真,倒也是一种风情。
适应彼此的存在
去年9月,本地一群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在郊外拍到了眼镜蛇与蟒蛇搏斗的场面。两蛇盘踞在彼此互不承认的领地,纠缠搏斗长达七小时,据知眼镜蛇最后胜出,生吞了蟒蛇。
蛇吃了蛇还是蛇,来到城市,多了眼球,人与动物只好互相适应彼此的存在。
其他如野鸡过马路、水獭家族出游巡街、野猪旁若无人三三两两散步、水鹿惊鸿一瞥、猴子日常撒野、乌鸦飞啄路人等,种种侵犯都市人权的举动,早已不容人类置喙。究竟是谁把谁给逼了,道理说得清吗?
丈量城市高度
几则新闻,就可以很好丈量一个城市的思考维度。除了看得见的行为模式,看看住在这个城市的人想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思考?以及有没有在思考,都是收获。
老鼠向来是人人喊打的,在红山的咖啡店吃着美食的都市人,看到不远处老鼠明目张胆出没,不可能视若无睹。特别是鼠辈肥大自若,不太理会不远处的喧闹,更让人不自在。谁把空间给抢了,谁不让谁日子好过,似乎不再人人喊打。
去年,本地共有350个场所因鼠患问题遭环境局取缔,人与野生动物,人与蟑螂鼠蚁,分割这座城市的不同角落,显然越来越无法各活各的。
错乱的是情感的转移,动物的权利受到更多捍卫与保护,却又害怕被动物侵犯了空间。有爱猫爱狗的人,也偶有虐待猫狗的人,有欢迎野生动物闯入日常生活的惊喜,也有厌恶走在路上被动物惊吓威胁的百姓。
共生不易,共存挑战。动物不懂得让步,人类只好从它们身上学着包容。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