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养孩子需要帮助 为什么还要自己生孩子?年轻夫妇不求回报 只要多给一份爱

(图:CAPITAL 958)

新功能!

听新闻,按这里!

我要听,按这里!

寄养孩子需要帮助 为什么还要自己生孩子?年轻夫妇不求回报 只要多给一份爱

这位帮助寄养孩子的妈妈说,既然已经有这么多孩子需要寄养的协助,期待着他人给予的温暖,为什么不考虑寄养他们,反而要自己生孩子?

孩子在一个完整的家里成长极其重要。不过有些家庭的父母,基于某些理由而没能力照顾孩子,孩子就会送去收容所,或是寄养家庭。

36岁的蔡信溢和太太陈盈双(37岁)结婚五年,他们没有生育,但他们育有两名寄养孩子,孩子的年龄分别为四岁和五岁。他们希望原生父母生活条件较为稳定就把孩子接回去。两名孩子已经和他们生活了两年。夫妇俩付出了很多,给予孩子关怀。小朋友逐渐长大开始懂事,常问为什么只能在周末和亲生父母见面,有时候,他们也会闹脾气。

盈双坦言,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孩子却对他们发脾气,甚至说“我不要回到你们家,我不想念你”。她自然感到一阵痛,不过回过神来之后,盈双觉得,孩子们本不应该与父母分离,他们更不应该因此而感受到离别和不舍之痛。她觉得孩子们不应该经历这些,她希望能帮助孩子,弥补因与父母分离而出现的童年缺口。

寄养不是为了回报

付出多往往希望能获得回报,不过信溢认为回报不是他们要的目标。即使今天孩子离开他们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并说“不想记得你们”,这也没问题。他要的不是孩子的爱,他们只要孩子能回到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家庭,并好好长大,那才是他们的目的。

他们曾经寄养一名孩子两星期,结果他回家时,当晚夫妇俩哭了三次。

盈双是一名教师,常与孩子和青少年打交道,但是夫妇俩未曾为人父母,也是寄养父母的新手,有时和寄养孩子沟通不来,盈双不知如何应付孩子,只能大哭一场。

据社会及家庭发展部的资料,截至2022年,本地有540孩子正在等候被寄养。这些孩子大部分来自问题家庭,例如被虐待、忽略或遗弃。

参与寄养计划的家庭则有596家。申请条件是,必须以夫妻之名申请,年龄在25岁及以上,健康情况良好,能照顾孩子,并且做定期体检。夫妇俩必须至少中学毕业,每月家庭收入2000元以上,以及家庭人均收入700元以上;退休人士也可以按储蓄条件作为申请条件。寄养家庭不可以进行体罚。若寄养孩子是13岁以下孩子,房屋内必须安装铁窗。

为推广寄养计划,当局将给予寄养家庭每月1100元到1500元(特需孩童)补助。

详情请看社会及家庭发展部网站:www.msf.gov.sg/what-we-do/fostering/be-a-foster-parent/eligibility-criteria-for-foster-parents

 

(图:CAPITAL 958 )

夫妻俩对寄养的态度不谋而合

盈双看了国外寄养人士的书籍后开始对寄养有兴趣,后来参与相关的义工工作,更加坚定自己将来要寄养孩子。

之前,信溢曾听过寄养家庭的故事,不过认识盈双初期,发现对方也和自己一样,都很喜欢孩子,希望能寄养孩子,想要帮助他们。

盈双笑着说,刚认识信溢时,得知他和自己有共同信念,对他的好感“急速飙升”。

他们认为自己的资源有限,不想自己生孩子。盈双说,既然已经有这么多孩子需要寄养的协助,期待着他人给予的温暖,为什么不考虑他们?

信溢来自单亲家庭,也是独生子,起初妈妈坚决反对寄养,认为他们应该自己生孩子。盈双的父母则显得相当支持。一年多后,信溢带妈妈多了解寄养事业,她终于接受并表示愿意协助他们照顾孩子。

最感动的时刻

为照顾寄养孩子不遗余力,两人也有心理准备,他们随时头也不回地回到亲生父母那里。不过生活中有不少令人动容的时刻。盈双分享,有一天晚上,她给孩子说睡前故事,故事说到家庭成员,孩子这时说自己爱爸爸妈妈,也爱寄养他们的父母信溢和盈双。这句话自然流露出孩子对寄养父母的爱意,这令盈双十分感动。

《在我心深处》每逢星期一,3.15pm,透过CAPITAL 958播出。请上melisten收听更多《在我心深处》podcast。

寄养孩子需要帮助 为什么还要自己生孩子?年轻夫妇不求回报 只要多给一份爱

相关标签
  • CAPITAL 958
  • 在我心深处
  • 冯剑斌
  • 寄养孩子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