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技术不断演进,本地也出现人工智能生成的电影,受访业者表示,估计所花的制作成本,只需传统电影的十分之一。此外,也有本地漫画家将作品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制作成动漫。新科技让创作多元化,但如何有效规范使用,仍是关键议题。
55岁的王秋中是本地漫画家,自2020年开始以易经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
今年起他和人工智能内容创作公司合作,尝试将故事改编成电影动漫。
王秋中说:“以前我自己做了一个手稿,然后把它交给我的绘图师、卡通师,把他生成的最后的作品,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三到五个月来做一本书,但是如果我现在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来制作的话,可能我甚至不到一个月都可以做成一本书了。”
同王秋中合作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公司,今年3月在本地成立后,制作各种类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包括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电影。
有别于传统电影制作方式,人工智能电影主要在线上制作,节省大笔费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公司创办人陈卓说:“电影《郑一嫂》的制作成本的话,它是差不多50万到80万之间,传统影视产业需要去面试演员,然后它需要去搭建各种场景,演一天的费用可能几十万就没了。传统和现代的内容创作者,借助科技碰撞出更多专业的交流火花,但随之而来的内容创作保障,仍有待法规进一步规范。”
国大人工智能院城市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负责人、国大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授邓锦浩博士表示:“人工智能现在发展得很快,暂时并没有什么规定在那边,那么基本上就是一些知识产权的保护。怎么样在人工智能原创中,还是保持一个公平开放的态度去对待内容那个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