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题材、简单的剪辑,说着一个深刻且生动的故事。
一封没有署名的遗书让中学老师“郑Sir”(卢镇业饰)想起他充满悲伤和遗憾的童年往事。而此时的他,正与妻子办离婚,父亲也病危,他能否及时找出企图轻生的学生,阻止悲剧发生?
近年,抑郁症、家庭关系和校园暴力,是很多影视作品关注的话题,但这部《年少日记》说故事的角度却有惊喜。
原以为是简单的回忆类电影,从主角“郑Sir”的视角看他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问题,包括与同学的相处、兄弟间的比较,还有父母的期许等。
小演员黄梓乐的演出非常自然,展现了一个虽然努力,但天资有限,结果处处被弟弟压一头的平庸孩子。他在学校不受老师和同学待见,在家试着讨好父母,但永远得不到关注和理解。
郑中基在片中饰演这对兄弟的父亲,在外是风度翩翩的精英律师,在家却是个有暴力倾向的丈夫和父亲,他无法接受大儿子的平庸,而聪明的小儿子就成了他炫耀的资本。
母亲是全职太太,对丈夫言听计从,在她心里不上进的大儿子是丈夫对她不满的理由。这种外表光鲜内里腐臭的家庭很扭曲,但呈现的问题却很真实,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随着剧情推进,观众们旁观了一个10岁的孩子如何哀莫大于心死,如何一步步走到了天台边缘,如何在生命的最后,绝望地说出“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很快就不会有人记得我……”
电影最成功的,是导演利用视角盲点玩了一个障眼法,设计了后期的反转。而这个反转呼应了那句“不会有人记得我”。
真的没人记得吗?答案是,会记得的。
观众看到这里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然后随之而来的是更剧烈的痛。是因为记得,才有的遗憾和剧痛,成功地把观众的关注点带到了那些被留下来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