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里达有个独特的花圃,绿意盎然的花棚下聚集了一群热爱植物的花友,打造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故事的甘榜社区。

入驻花圃的小园主欢聚庆中秋,犹如一个甘榜社区。
花圃是老板洪国中的家族生意,里面的木屋曾经是他们一家十多口生活的地方。64岁的洪国中平日习惯赤脚在棚下工作,因此被称为“赤脚农夫”。
从2018年起,花圃的生意额急剧下滑,当时洪国中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压力,导致夜不能寐,甚至一度想过自杀。儿子于是带他到心理卫生学院接受治疗。
康复后,洪国中重新出发,恰逢本地居家绿植热潮兴起,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商机,从种植胡姬花转型为种植绿叶植物,并分割花圃空间,邀请更多爱好者一同种植,成功吸引了二十多户人家进驻。
管人好累 美术总监告别职场与绿植为伍
37岁的苏英华曾是一名美术总监,心灵疲累的他毅然转行培育植物,并在网上售卖。虽然日晒雨淋,还要被蚊虫叮咬,收入也大减,但他甘之如饴,“不喜欢管人,植物不会处处顶撞,人呢,有时候就是跟你斗脾气。”
入驻花圃甘榜三年后,苏英华还突发奇想,以国外的农夫市集为灵感,为花圃甘榜策划了园艺市集,成功吸引人潮。

苏英华策划的园艺市集,小园主们热情参与。
棚下母子之约 花田里亲子情绽放
成鸿枝是花圃甘榜的“美食担当”,每次聚会她都会为大家准备美味的甜品。
成鸿枝原是一位烹饪老师,退休后开始在花圃种花弄草,并鼓励儿子张庭豪来帮忙。
张庭豪平时工作忙碌,这个棚下成了母子每周团聚的地方。与花草为伍也让张庭豪纾解工作压力。成鸿枝说:“把他拉来身边可以享受比较亲的母子关系。”
三度流产痛不欲生 棚下种植重燃希望
另一位花圃甘榜的花友翁佩玲,擅长拯救垂死的植物,也曾因植物而重获希望。
翁佩玲曾因三次流产陷入抑郁,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她当时想:“我好像欠缺了什么,我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
然而,一盆濒临枯死的植物唤醒了她对种植的热情。经过翁佩玲几周的细心呵护,植物重现生机,但三次结蕾都未能成功绽放,翁佩玲说:“这情况好像我那三次流产。从小我跟我妈妈说,如果那盆花有机会活下来,我一定会去救,因此我没有放弃。”
如今,翁佩玲将她母性的光辉倾注于这些植物上,并将卖花的收入全部捐给人道主义援助组织和动物保护协会。她也和丈夫领养了一对姐弟,亲身体验了做母亲的感受。
《星期二特写-棚下的精彩》,看这花圃甘榜中,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生活的意义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