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国人喜爱的娘惹菜,包含了甜酸苦辣咸和鲜,加上椰奶烹煮,口味浓郁,叫人食指大动。当中的奥秘,除了掌厨的功夫与经验外,也归功于娘惹菜肴常使用的四大香料:大高良姜(又名南姜)、姜黄、泰国柠檬叶和香茅。
揭开娘惹菜秘密:四大香料各有特色
福康宁公园处长许保强解说这些香料的奥秘: “大高良姜含化学成分,如松树丁香味道醇和,又有樟脑味让人感到清凉;姜黄中的化合物姜黄色素,给人温暖的感觉。”
香茅和泰国柠檬叶则能提升食物的芬香,对擅长煮娘惹菜的许慧芬不陌生。她也懂得如何挑选。她说:“柠檬叶需要选老一点的,味道比较香,枝要很粗,颜色是深青色;香茅就要选择有水分的,按下去比较硬。”
慧芬虽能煮一手娘惹菜,但她不是土生华人,小时候也不吃辣,在家吃潮州菜长大。她的一手娘惹菜料理,是自她与土生华人温庆源结婚后,一步一脚印向家婆学来的。
嫁给土生华人 - 华人媳妇初做娘惹菜
庆源回忆童年,住在小印度的双层房屋,自己一家与二伯、三伯的家人一起同在屋檐下,住了20多人,其中孩子就有15个,十分热闹。直到庆源21岁,大家才分开住。
不过,婚后的庆源与四个长辈和兄弟姐妹住在一起,因此还是大家庭。慧芬婚后帮忙家婆准备家中膳食,开始接触娘惹菜。

许慧芬煮的娘惹菜了得,经验丰富,经常亲自下厨招待亲友。
慧芬忆述当时没有食物调理器,娘惹菜的香料酱都是手工制作,用杵和臼捣烂,繁琐又辛苦。但她记得家婆说过:“多一点工不要紧,要煮得好吃最重要。”
此外,慧芬说当时家婆对她很好,也很疼她。有时候煮了菜肴,会叫慧芬先吃,怕家人吃完后没留给她。为此慧芬一直心怀感激,也很听话,成为家婆的好帮手。
家婆离世后,掌厨家中娘惹菜
1988年农历新年,家婆操劳过度,随后去世。慧芬接任掌厨家中饮食,倍感压力,尤其家人对她煮的菜诸多意见,使慧芬很气馁,一度几乎要放弃。
不过,后来慧芬想想,这不是媳妇该有的态度,所以她重进厨房,边做边改进。尤其每年为家婆准备娘惹菜祭品时,总会想起家婆的教诲。“mother 讲不可以太甜,不可以什么… 一直怀念她跟我们讲的话。”
经过多番努力,丈夫在旁协助,慧芬如今也学会做家婆的酸甜魟鱼。
但是两人的孩子却不会煮娘惹菜,也没时间学,为此两人担心,怕温妈妈的家传菜后继无人。
新生代巧手妙思,自创娘惹风料理
娘惹菜料理制作讲究,虽让一些人却步,但有些年轻人却很有兴趣,不但热心研究,还加入新点子,美食内容创作者黄代元就是其中之一。
黄代元的家族也与娘惹有点渊源:她的外曾祖母是印度尼西亚的娘惹,父亲来自威尔士,母亲是华人。
各族美食各有千秋,黄代元希望通过做菜,寻找文化的相通性。

黄代元在自创甜品里,加入娘惹菜常用的香料,别有特色。
例如黄代元做的意式奶冻,加入娘惹菜常用的南姜,泰国柠檬叶,姜黄和香茅,也用椰浆来提升味道,不像奶油那么腻,又带点新鲜感,成为别有特色的甜品。
此外,黄代元巧有心思,尝试利用娘惹香料拌饭,制成日本饭团,不过,她也好奇土生华人如果尝试这饭团,会有什么反应。
娘惹菜的奥秘,其实离不开香料。只要了解与细腻对待,不管传统还是创新,都会做成色香味俱全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