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特写 | 香料密码:胡椒

在新加坡,胡椒是很普遍的香料,而且都是从外地进口。但早在18世纪时,新加坡本地曾有胡椒种植:那时莱佛士还没登陆新加坡, Temenggong Abdul Rahman已带了华人工人来新加坡,种植胡椒与甘蜜。

在那个年代,新加坡是香料贸易的枢纽,胡椒和甘蜜是岛上重要的作物。胡椒藤附甘蜜树而生,甘蜜为胡椒树遮挡烈日,两种作物相互依存。直到后来新加坡土壤日渐贫瘠,胡椒种植也慢慢的消失。

不过,国家公园局福康宁公园处长许保强说,新加坡至今依然有几棵硕果仅存的胡椒树,地点在福康宁公园。这里也是早期新加坡的香料种植园,很富历史意义。

为此国家公园局在2018年时,筹备建立一个香料园,结果得到本地家族香料企业Nomanbhoy and Sons 的鼎力支持:不但提供建设基金,还增设了展览厅,种了超过180种植物,帮助推广本地香料文化的传承与教育。

砂拉越盛产胡椒 – 帮助原住民生计

虽然新加坡已不种胡椒,但邻国马来西亚的砂拉越,胡椒依然盛产,而且是全球第五大的生产国。胡椒则多由当地的原住民种植。

砂拉越有不少胡椒园,现是全球第五大生产国。

48岁的砂拉越原住民Awin来自胡椒农家,她祖父一代已靠种植胡椒为生。Awin记得小时候还被妈妈拉去胡椒园帮忙,在太阳底下拔草,採胡椒等,因此以前她很排斥当农民,一心等待长大后离开胡椒园,在大城市过生活。

Awin结果如愿以偿,在吉隆坡读书和工作,直到十年前每次她要回砂拉越家乡前,都有朋友托她买胡椒,还赞说当地的胡椒品质最好。

Awin听后灵机一动,回去把家里胡椒装好一包包后拿去卖,这也给了她创业的念头。她自豪的说: “我是第一个土族出来卖自己的胡椒,出产自己的品牌。”

回溯往事,Awin小时对胡椒看不起眼,但长大后才发现砂拉越胡椒在外的价值,也是她父母与村民的经济来源。此外,由于胡椒可保存很久,很多园主都小心储藏,直到需要钱应急时,才拿出来变卖。

如Awin以前在吉隆坡上学,她母亲就曾卖胡椒来帮她凑学费。此外 ,她也记得一个胡椒农民的太太因进了医院,急需医药费时,而卖胡椒给她来凑钱。

如今,Awin通过胡椒生意,帮助村里的贫穷的农民,维持他们的生计;此外,也希望小孩子能像她一样接受教育,实现梦想。

砂拉越胡椒独特  与当地土壤有关

同样的在砂拉越经营家庭式胡椒生意的,还有胡椒商陈章远:他的岳父岳母在家里种植胡椒,也是当地少有的华人胡椒农。

原来远在18世纪,当胡椒初传入砂拉越时,是由客家人主导种植。直到后来大多数的华人胡椒农夫迁往城市,胡椒种植才由原住民替代。

章远选择售卖家里胡椒,缘因多年前他在砂拉越出席聚餐时,在桌上用自家做的胡椒粉。由于香味独特,引来同桌人的注意与好奇,纷纷问他在哪里买,这也启发他开拓家庭式胡椒生意的灵感。

章远解释说:砂拉越大部分的泥土是泥炭地,也即在黑泥土里有丰富的矿物质,因此种出来的胡椒味道与别的地方不一样。

如今,章远的岳父负责种植,岳母负责加工,章远的太太杨彩宁也帮忙加工,为家族生意出一份力。

胡椒商陈章远的岳父杨和新(左),是砂拉越少数的华族胡椒农之一。

驰名新加坡肉骨茶 – 白胡椒功不可没

胡椒的香味能提升食物的味道,如新加坡的美食肉骨茶,就少不了白胡椒。

本地老字号肉骨茶店的老板魏松濠,特选用了砂拉越胡椒,因为香味很浓。他说:“你闻了很舒服,然后不会呛鼻子的。”

此外,胡椒能增加抵抗力,免疫力,祛风祛寒等,松濠虽然做了几十年的肉骨茶生意,但每天都在喝。

肉骨茶对松濠不但是家族生意,也给予他人生的方向。因为他从小与家人一起学做肉骨茶,后来一家人也在欧南园开了第一间肉骨茶店。

不过,四十年前的一场交通意外,使松濠严重毁容,人生走入了谷底。但还好他的家人与妻子都不离不弃的支持他,还一同继续经营肉骨茶生意,这也给了松濠重新振作的力量。

如今,松濠的儿子也投身家中生意,准备以后传承家业。

小小的胡椒粒,不但能耐、生命力强,为食物添美味,也改变不少人的生活,提供生计。

相关标签
  • 星期二特写
  • Tuesday Report
  • 香料密码
  • Spice Whisperer
  • 胡椒
  • pepper
  • 星期二特写

    诉尽世间事,触动万人心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