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 “香料之王”肉豆蔻,早前只在印尼马鲁古群岛(Moluccas)成长,非常珍贵,直到19世纪肉豆蔻被引进到其他地方种植,包括槟城和新加坡。
19世纪新加坡曾有肉豆蔻果园
福康宁公园处长许保强解释说,“1819年时,莱佛士登陆了新加坡,把肉豆蔻种子和树苗在福康宁种植。商家也开始栽种这种肉豆蔻,在总统府到乌节路一带种植。”
因种植了肉豆蔻、水果、胡椒等农作物,乌节路的英文被起名为 “果园”(orchard)。但随着乌节过后发展为旅游区,这段历史也逐渐地被遗忘。
肉豆蔻会受欢迎,因它的果实有多种用途:外皮晒干了就是一种香料;果里比较硬的肉豆蔻,磨成粉就成为香料。此外,它的果肉也能做成甜品。
虽然以前罕有,但如今肉豆蔻与各种香料,都能在新加坡的邻里巴剎里买到。不同种族对香料的选择各有喜好;但就算是同样的香料,各族的用法和搭配也不一样,如华人咖喱比印度咖喱少辣,各族也因此煮出有各自特色的佳肴。

在新加坡的邻里巴剎,可买到各式各样的香料。
Jeyaseelan是本地少有的香料师,原来他的祖父早在1940年,从印度来新加坡经营香料生意,来到Jeyaseelan已是第三代,对各种香料配搭了如指掌,还记得百多个秘方。他也会预先把香料配搭包装好,在摊位与网上推销,深受顾客欢迎。
在各种香料中,Jeyaseelan 说他最喜欢的是肉豆蔻,因为只要加一点肉豆蔻在一道菜里,就能把菜肴的味道提升到极佳境界。
肉豆蔻提升味道 - 咸甜料理皆宜
曾在五星级酒店任职的得奖的烘培师、现在厦门街小贩中心卖西式烘焙的吴桂鸾,也深谙利用肉豆蔻提升香味,唤醒食客的味蕾。
她说:“肉豆蔻本身不能够发挥它的原本的味道,可是如果它跟别的食材,别的香料像肉桂、丁香配在一起时是绝配,因为能增加风味,吃起来唇齿留香。”
为此,她做的松饼、可颂、酸种面包、苹果酥饼等,都会加入肉豆蔻,增添风味。
在槟城浮罗山背(Balik Pulau)村民,长期以来也善于把肉豆蔻加进菜肴,例如“肉豆蔻咸鸭汤”,在当地很普遍,很多村民都会煮。
现任厨师周汉润从小看妈妈煮这道菜,因此也常吃到。他说:“要敲破肉豆蔻种子,姜也要敲,还有咸菜、猪脚、鸭和西红柿。煮后可以去风又香,汤又好喝。”
后来汉润当厨师时,还研发了“肉豆蔻排骨”。他先把肉豆蔻炖了17个小时,用炖出来的汁下锅,与炸好的排骨一起炒,结果也很受欢迎。
槟城盛产肉豆蔻 - 曾经风光一时
肉豆蔻其实是浮罗山背的出产地,早在英国管治槟城时被引进,在浮罗山背广泛的种植,当时多由客家人耕种。
肉豆蔻果农谭秀娟还记得,槟城曾一度盛产丁香和肉豆蔻,一个上午可采七八百箩肉豆蔻。一箩肉豆蔻有60多公斤,当时一公斤可卖马币两块,因此一箩可赚百多块。

果农谭秀娟平日都要上山,用勾把肉豆蔻采下来。
但是,採肉豆蔻过程费时费力,不但要用勾把肉豆蔻一粒粒的从树上勾下来,在高处还需爬竹梯。旧时没有山路,果实又重,农民都得把一箩箩的扛下山,非常劳累。
现在山上虽已铺了路,也可用摩托车穿行,但一公斤肉豆蔻才卖马币三块,所以很多园主都改种榴梿,卖的价钱与利润更高,也不像肉豆蔻般多工。
虽然肉豆蔻种植已不如前,但果农黄志明依然不忘祖父南来后,以丁香、肉豆蔻的买卖来起家,也记得当时家里把丁香、肉豆蔻晒干后,放进麻包袋后,叠在楼阁储存,每当家里有大事或喜事庆祝,就可变卖香料来凑钱。
志明的果园里,有一棵肉豆蔻老树,现已十多米高,是他从小就看到的。其实果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给他无限的情感回忆。
香料如肉豆蔻,不但添加人们的美食体验,也丰富了如Jeyaseelan、吴桂鸾、黄志明等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