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榜格南保留区有不少标志性的街道和建筑物,如今都被保留了下来。透过这些历史建筑,以及驻守多年的街坊经历,访客能够一睹昔日的历史面貌。
在布街坚守家族缎带生意
甘榜格南保留区的亚拉街,曾经是有名的布街,但随着岁月消逝,如今这里与布业相关的商户早已凋零。其中,却有一个家族,多年来一直守望着祖辈们开创了90年的老字号。
他们就是经营了三代人的钦利缎带店,由爷爷那一辈开始就在售卖花边、缎带、玻璃珠等裁缝用料。目前由第三代长子佘琼兴和他的三弟打理。
佘琼兴说:“以前的顾客大多数是生意往来,外国的顾客也有。现在比较多都是年轻人,他们爱好买一些手饰回去做。”
佘琼兴和三个弟妹从小就一直和父母住在亚拉街,直到二、三十岁时才搬离。
回忆起往日情景,二弟佘琼顺说,以前到邻居家串门时发现,每一间店屋其实都有些许的不同。比如,有些店屋有后门、有些没有,有些楼梯的位置也不一样。
他觉得最特别的是,一些店屋的五脚基天花板,有个四方形的出入口,下面有个小吊梯。每晚,当楼下店铺打烊时,住户就会利用这个出入口上楼回家。
他说:“他们会吊一个梯子到上面,不会以大门进出,而是以这个梯子爬上爬下进出。”

缎带店家族在亚拉街坚守90年的老字号生意。
佘琼兴的爷爷在1935年创立钦利,当时爷爷向政府租用了亚拉街38号店屋,做为起家屋。这间店屋在1990年代被政府收回进行修复。佘琼兴的小叔佘绍贺自立门户后,20年前租下了隔邻的36号店屋。
佘绍贺过世之后,女儿佘玉丽和佘玉佳接手了家业。佘玉佳中学时期才开始接触这门生意,每到学校假期,就会到店铺帮忙。当时,亚拉街还是有很多的布行。
今非昔比,佘玉佳虽然十分缅怀昔日时光,但她认为改变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大环境的改变,这条街一定得要变,要不然它是生存不下去的。”
传统书店与历史人事相接
甘榜格南保留区的马来历史文化气息深厚,而巴梭拉街58号店屋,更是见证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人与事,意义深远。
这间店屋充满着书香气息,店主Ibrahim Tahir在21年前租下店屋,在这里售卖英文伊斯兰书籍。目前,这家书店已成为这里仅有的一家,但在过去,这一地区的文学底蕴丰厚。
Ibrahim形容,1850年代后,这一带有不少的书店,单单在巴梭拉街就有多达五间。由于在苏丹路、桥北路和巴厘巷都有印刷厂,所以印刷业带动了书店的生存。
他说:“有了印刷厂和书商,自然也少不了作家、编辑和学者。”

巴梭拉街58号店屋和苏丹回教堂有着重要的历史关系。
巴梭拉街的店屋属于第二过渡期风格,混合了晚期风格的华丽装饰元素和装饰艺术风格的几何设计。由于建筑商在1930年代后期减少使用装饰,这一时期的店屋设计更简洁。而这条街两侧的受保留店屋,一侧较高、一侧较矮,形成一个有趣对比。
Ibrahim的书店位于较高的一侧,拥有漂亮的白色长形法式窗户和雕刻细节,外墙粉刷着清新的浅绿色。这间散发着优雅书卷味的店屋,也静静承载着过往的风采。
甘榜格南保留区的苏丹回教堂,是本地马来历史上最重要的清真寺之一。距离回教堂几步之遥的这间书店,曾是清真寺首席伊玛目的住所。
Ibrahim说,尤其是在重要节日,这间58号店屋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地点:“他(伊玛目)会站在这店屋的台阶上,宣布斋戒月和开斋节的第一天。”
因此,Ibrahim觉得,店屋在马来社群的历史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店屋和我们的过去息息相关,这个空间承载着一种文化遗产和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