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特写 | 店屋话今昔:牛车水

牛车水保留区蕴含着新加坡不少重要的历史足迹。这里有不少商铺,也是很多宗乡会馆的汇集之处。在这个地区的人们跨越时代差异,共同为保留区增添不同年代的文化色彩。

步入茶艺馆  穿越旧时光

牛车水的丹戎巴葛小区内,有一间红白相间、充满华族色彩的店屋,外墙嵌有中式浮雕和中文字。一踏入这间茶艺馆,访客仿佛穿越时光,回到1980年代的新加坡,四处充满岁月静好的氛围。

位于尼路9号的茶渊,拥有超过30年历史,目前由第二代人李凡掌管。39岁的李凡,从小就常来茶艺馆帮忙父亲,渐渐对茶文化有了更深的体会。

他说:“喝茶氛围很重要,如果氛围不恰当,那个茶也不会好喝。”

李凡十分喜欢店屋内的木制结构,散发着恬静的气息。他说,店屋从父亲与合伙人开业的那天起,就一直保留原貌。因此,茶艺馆内的氛围30多年不变。

我国政府在1980年代试点修复店屋。当时,尼路9号是第一间被修复的店屋。曾经破损不堪的店屋,修复后焕然一新,吸引了李凡的父亲李秉蘐和12位茶友的注意,决定在这里合开牛车水的第一间茶艺馆。

李秉蘐觉得,店屋本身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价值,和具有千年历史的茶文化相得益彰。

他说:“喝茶就必须要在一个有文化、有历史底蕴的地方,更能够表现茶的味道。”

1980年代第一批试点修复店屋就在尼路一带。

坚守古朴韵味,让茶艺馆成为时空定格的一个独特空间,吸引了不少访客前来。

李秉蘐说,茶艺馆开业不久,外交部便通知他,英女王即将到访。虽然兴奋又紧张,他依然精心准备了安溪的黄金桂来招待英女王。

这些年来,茶艺馆接待了不少外交名流和政要,已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从父亲那里接手茶艺馆,李凡希望能够继续保留并传承下去。

李凡说:“这个茶馆是有历史、也是有品牌的,我觉得反而是不要这么创新。就是一股怀旧,它就需要你慢慢地去细品。”

会馆世代传  凝聚力非凡

位于牛车水武吉巴梳小区的鹤山会馆,已有86年历史,一直凝聚着不同世代的会员们,连年轻会员都称之为自己的“第二个家”。

十九世纪末,不少人从中国下南洋谋生,多数定居在牛车水一带。当时生活困苦,许多人加入宗乡团体,互相照应。如今,许多会员已百年归老,好些宗乡团体也不再像往日那般兴盛。

面对时代变迁,鹤山会馆的会员们却依然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属下的醒狮团在1920年率先成立,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舞狮队。时至今日,鹤山会馆的会所每个星期天依然会传出阵阵练习舞狮的锣鼓声。

鹤山会馆主席李福华认为,这里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星期六,会馆有一些会员、理事,过来这里聊天喝茶,有时候就煮一点东西给大家吃。”

会员当中也有年轻人。16岁的郭俊豪六年前加入会馆学习舞狮和武术,对会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这里的气氛真的很像家的感觉,因为这里的老人家很像我的父母一样,对我很关心。”

李福华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会馆:“年代不同,年轻人的思想不同,我们本身也要跟进我们的头脑,跟这些年轻人融合在一起。”

鹤山会馆是少数接纳不同籍贯和种族加入的宗乡团体。

“不管你是福建人也好、潮州人也好、广东、客家、海南,还是异族同胞。包括马来、洋人,只要你有兴趣,你们都可以来参加。”

相关标签
  • 店屋话今昔
  • Shophouses Through The Ages
  • 店屋
  • shophouse
  • 牛车水
  • Chinatown
  • 星期二特写

    诉尽世间事,触动万人心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