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深呼吸+ | 突击检查!新加坡人会不会分类回收?

除了一些害群之马,许多新加坡人已经有足够的环保意识,为分类回收做好准备。为遏制错误的行为,受访者都认为关键在于教育,而不是直接立法。

沁凯的绿色生活日记 #2

接着上回的挑战,我和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在他负责的淡滨尼北区,对居民的回收行动展开突击检查。

结果,居民带来的物品大多数可以放入蓝色回收箱,马炎庆还给她们打了几乎满分!他也建议,如果不知道可不可以回收,也可向Bloobin聊天机器人查询。

看来,除了一些害群之马,许多新加坡人已经有足够的环保意识,为分类回收做好准备。

分类回收系统可减少95%污染

我在碧山—大巴窑区发现了智能分类回收箱,让居民根据回收物的材料分类放进玻璃、塑料、纸类、金属和布料的回收桶。负责该地区垃圾回收的业者八百控股行政主管叶苏绮说,比起混合回收系统,分类系统干净了95%。

也许是因为居民们花了更多心思去分类,我看到的回收物品比较干净。但是,收集过程真的很辛苦。收集员每几天就要到回收站把一袋袋的回收物放进罗厘,尤其是纸类。

马炎庆说,政府有考虑过实行分类机制,但受限于空间,“如果垃圾也分类,回收垃圾车也要分类……这样会让马路更拥堵。“

智能回收系统设有科技设备,推高了成本。不过,叶苏绮觉得是值得的。“我们收到的回收物品更干净,转卖的价格也比较高,节省很多的资源,也减少去垃圾焚化厂的几率。”

八百控股今年将在碧山—大巴窑区增设83个智能回收箱,到时每十座组屋就会设有一个智能回收箱。

立法虽有阻吓作用  但难以执行

为遏制害群之马的错误的行为,受访者都认为,关键在于教育,而不是直接立法。

马炎庆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执行法律。“而且立了法,有公众就会把矛头指向政府说,你都立法了,有人犯法,为什么你不抓、不去取缔?”

零废新加坡(Zero Waste SG)合作经理苏怡瑄说:“这必须是一个长久性的习惯改变,不能因为立法,因为这一次要还钱,所以就为了这一次而改。”

“我们唯一的垃圾填埋场还有10年就会被填满了,所以我们真的很需要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点击链接,阅读沁凯的绿色生活日记 #1!

相关标签
  • 新闻深呼吸+
  • 8world Stories+
  • 环保
  • sustainability
  • 马炎庆
  • Baey Yam Keng
  • 蔡沁凯
  • 新闻深呼吸+

    呈现我们身边小人物的故事:他们不分年龄,不畏困难,坚持信念,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带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快乐和满足。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