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来自马来西亚麻坡的刘贝锦制作了新加坡第一部电影《新客》。当时,上海是中国影业大本营,刘贝锦就是在上海学拍片,并认识了《新客》的摄影师。这部电影于1927年在维多利亚剧场首映。
邵逸夫无奈出走新加坡 开创新格局
1920年代的上海,邵氏兄弟的天一影片公司势头强劲,引来同行竞争。1928年,六合影业公司展开所谓的“六合围剿”行动,导致发行商不得购买天一出品的影片。
邵逸夫于是前来新加坡为天一寻求出路。当时他们用牛车拉着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和天一的影片,在新马两地的乡村进行巡回放映。
到1937年二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100多家电影院,其中一家就是原址位于芽笼环宇广场(Grandlink Square)的皇后戏院。

芽笼环宇广场曾经是邵氏旗下的皇后戏院。(8:43)
双雄争霸年代 香港华语片盛行
从1939年开始,以经营影院进入电影业的国泰,成了邵氏的强劲对手。位于多美歌的国泰戏院在1939年开幕,是国泰在本地的一家戏院。
二战过后,陆运涛先生回新接管国泰,并开始在戏院放映香港制作的华语片。据说,1950-60年代本地华语观众接触大量香港华语片,也间接造成1976年拍摄的本地电影《桥的两岸》被误以为是本地第一部电影。
1964年陆运涛空难逝世,就此结束了国泰和邵氏在新加坡电影业双雄争霸的格局。
电视来了!
建国初期,电影的制作变得不再活跃,一方面是举国忙碌发展经济,另一个原因是大众迎来了新的娱乐形式——电视。
1963年4月2日新加坡电视台的第一个频道第五波道正式开播。1964年,第八波道开始制作中文电视剧。
老戏骨陈澍城说,黑白电视剧的年代只有兼职演员,“晚上才有时间去排练的,所以我们一个小时的电视剧,用一个礼拜的时间来彩排。”到了周末正式录制时,每场戏必须一气呵成完成,不容有错,否则一切从来。
1982年7月25日,新加坡广播局第一个自制的电视单元剧《实里达大劫案》 播出。这是新加坡的电视剧中,第一次出现飞车和枪战的场面。

《实里达大劫案》是本地制作的第一部警匪片。(19:45)
导演、监制兼作家李宁强当时还在新闻室工作,回想起首播那一晚:“整个新闻室几乎都停工看播出。主要是对香港人制作的水准、动用大批的临时演员,还有用电影方式拍摄,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制片人张龙敏说:“真正开始有本地戏剧的时候,就是香港前辈们来的时候,就是从1982年《实里达大劫案》开始。”